如何科学吹牛?

2025年04月08日02:10:08 科学 8665

如果只是把牛吹凉,那可能得从正面吹。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2001年,科学家在《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发表了这个研究[1]

研究的第一步是造一头牛——当然不是真牛,是电脑里的数字牛。

身材数据很标准:长2.15米,从鼻子到屁股;宽0.75米,肚子最宽的地方;高1.3米,从地面到背部,或者1.5米到头顶。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不过为了省事,他们把牛尾巴、牛毛这些小零件都忽略了,身体表面弄得光滑。毕竟,牛毛对气流影响不大,建模时可以先忽略。

然后,他们用“三维贴体坐标系”,英文是bod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简称bfc,给牛建了个模。

有了牛,接下来得搭个“风场”让它吹。

他们在电脑里建了个封闭空间,长5米,宽2.5米,高1.8米,把牛放中间。盒子入口的风速定在2米每秒,大概就是微风吹脸上的感觉。后面他们还试不同风速。

接下来,他们用上了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简称rans。用来算出风的速度、压力和乱流,但直接解太难,所以他们加了个k-ε模型,专门对付乱七八糟的风。k是湍动能,ε是湍流耗散率(公式太长,略,可以看参考文献)。

风准备好了,他们开始吹牛,试了三种姿势:

  • 正面吹:风直冲牛头,0度。
  • 侧面吹:风从牛侧面来,90度。
  • 背面吹:风对着牛屁股,180度。

还画了速度矢量图,看看风咋跑的。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图6:侧面吹,图7:牛头迎风,图8:背对风

风速每秒2米时,正面吹,牛头前面风速高,侧面和背面有涡流;侧面吹,风速在牛身两侧差不多,后方涡流大;背对风,后面涡流更大。

他们还算了热量损失,假设环境温度30°c,牛体温38.7°c,毛密度54根每平方毫米,毛长10毫米。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对于每种朝向,随着风速从1 m/s增加到4 m/s,对流热损失逐渐增加。热损失的增幅随风速增加而减小。

算下来,牛头迎风时散热最多,侧面吹次之,背对风最少。

风速当然越大越好了……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如果要把牛吹上天呢?

robin bornoff写过一篇博客使用 floefd 模拟一头牛在风洞里被吹,看看能不能飞起来[2]

模拟过程省略,选择了从正面吹和背面吹两种: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结论就是,正面吹的情况下,风速超过每小时1000公里,那牛就会被吹飞。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当然,如果一头牛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奔跑的话,它也将起飞(bushi。

参考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6456500000516
  2. ^https://blogs.sw.siemens.com/simulating-the-real-world/2015/09/21/can-cows-fly-floefd-investigates-part-2-aerocownamic-lift-and-drag/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如何科学吹牛?

如果只是把牛吹凉,那可能得从正面吹。2001年,科学家在《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发表了这个研究[1]。研究的第一步是造一头牛——当然不是真牛,是电脑里的数字牛。身材数据很标准:长2.15米,从鼻子到屁股;宽0.75米,肚子最宽的地方;高1.3米,从地面到背部,或者1.5米到头顶。不过为了省事,他们把牛尾巴、牛毛这...
范代娣,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 天天要闻

范代娣,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省政府2025年4月1日决定,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公开资料显示,范代娣,女,陕西蒲城人,1966年1月出生。
屋顶出“绿电”,广东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 天天要闻

屋顶出“绿电”,广东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IT之家 4 月 7 日消息,据中国电建消息,日前,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佛山乐从钢铁世界不锈钢 A 区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至此,广东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据介绍,广东佛山乐从钢铁世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共划分为 6 个区域,总建设面积约 95 万平方米、总建设容量约 10...
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 - 天天要闻

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汉杰团队通过研究,首次证实了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成果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视角和潜在靶点。该科研成果北京时间4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免疫细胞是免疫...
“蒜鸟”声音采自过路小男孩,“蒜鸟爸爸”李芒果揭秘创作之路 - 天天要闻

“蒜鸟”声音采自过路小男孩,“蒜鸟爸爸”李芒果揭秘创作之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天纵汪子轶 “蒜鸟”身长约10厘米,“蒜鸟爸爸”身高有一米九。 “算了,算了,都不容易,找到你更不容易。”4月7日下午,在武汉市江夏区华师园一路一栋写字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了被广大网友称为“蒜鸟爸爸”的李芒果,他是“鄂人文创”品牌主理人,其设计的武汉礼物联名款“蒜鸟”销售量已突破10万...
高敏预警!“过敏星人”噩梦又来了,持续一个多月 - 天天要闻

高敏预警!“过敏星人”噩梦又来了,持续一个多月

近期随着气温攀升北方部分地区与杨柳飞絮的“浪漫约会”已经开始毛毛毛毛毛将“平等地钻进每一个鼻孔”了解杨柳絮杨树、柳树是北方常见的树种,栽植历史悠久。而飞絮则来自它们的雌株,是树种传播和繁育后代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