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拥有不老的耳朵

2024年12月12日07:33:03 科学 1825
鸟类拥有不老的耳朵 - 天天要闻

鸟类没有耳朵吗?当然有!

鸟类的耳朵隐藏在其头部的羽毛之下,位于眼睛的后下方,这个位置有助于鸟类在保持流线形体态的同时,有效地接收声音信号。

鸟类的耳朵由两个耳孔组成,这两个耳孔被细密的羽毛所覆盖。耳朵的内部结构与人类相似,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鸟类的外耳孔周围常有耳羽丛生,这些耳羽不仅具有保护耳朵免受外界伤害的作用,更可以帮助收集声波。因为柔软密集的耳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声和其他环境噪音对耳朵的干扰,从而增强听觉效果。比如长耳鸮的耳羽簇,就非常有利于它们在夜晚准确地捕杀老鼠。另外,鸟类的耳孔位置不对称,这使得它们能够捕捉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并能够通过双耳精确计算出声源的距离和方向。

鸟类的中耳内有一块听小骨,叫耳柱骨,具有传导声波的功能。内耳则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鸟的耳朵虽小,却能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的微小声音,它们通过摇动头部和颈部来弥补没有外耳廓的缺陷,实现对声源的精准定位。这对于鸟类在复杂环境中寻找食物、躲避天敌或求偶至关重要。

更令人惊奇的是,鸟类的耳朵内还藏有一些“铁质”小球。这些铁质小球就像指南针一样,可以帮助鸟儿辨别方向。这些小铁球藏在鸟儿耳内的细胞中,直径只有20纳米。虽然非常小,但却能在鸟类的迁徙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使鸟类能够感知地球磁场,从而确定迁徙的方向和路线。

另外,鸟类的听力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也就是说,它们拥有“不老耳”。因为它们的听觉毛细胞具有再生能力,所以可以始终保持听力敏锐。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红视界)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科学家使用 AI 模型发现 44 个可能存在类地行星的恒星系 - 天天要闻

科学家使用 AI 模型发现 44 个可能存在类地行星的恒星系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在宜居星球探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使用新开发的具有 99% 准确率的 AI 模型,科学家成功锁定 44 个可能存在类地行星的恒星系统。伯尔尼大学与瑞士国家行星研究能力中心(NCCR PlanetS)的联合研究团队于 2025 年 4 月 9 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款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识别可能...
祈福英校《低风速启动垂直风力发电装置》问鼎世界发明金奖 - 天天要闻

祈福英校《低风速启动垂直风力发电装置》问鼎世界发明金奖

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通讯员林亭 近日,第50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圆满收官。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参展的发明《低风速启动垂直风力发电装置》,在众多发明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国际发明展金奖,同时还获得了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颁发的杰出创新金奖。作为世界上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这场全球瞩目的发明盛会汇聚了...
湖南新宁发现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黄胸鹀 - 天天要闻

湖南新宁发现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黄胸鹀

近日,湖南邵阳新宁县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黄胸鹀。5月5日,新宁县林业局、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野生鸟类监测,在长湖河边的一处油菜田中,发现黄胸鹀种群,种群中有黄胸鹀雄鸟和雌鸟,它们在田间自由地飞翔、觅食,与近处油菜花田,远处绿水青山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
中央气象台:沙尘天气过程趋于结束 - 天天要闻

中央气象台:沙尘天气过程趋于结束

沙尘天气过程趋于结束7日,沙尘天气过程趋于结束,但内蒙古西北部、甘肃西部、新疆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湖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具体预报如下: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未来一周,区域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无明显霾天气。7日,区域南部部分地区有浮尘天气。长三角区域未来一周,区域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门禁”,识别友军阻挡敌人两不误 - 天天要闻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门禁”,识别友军阻挡敌人两不误

豆科植物既能“热情招待”根瘤菌来获取氮肥,也能坚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么让它能如此“有礼有节”地对待不同微生物?这个谜团的关键部分被上海科学家解开。昨天深夜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中心开展2025年度春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采样 - 天天要闻

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中心开展2025年度春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采样

【来源:本溪市统计局_林业新闻】鸭绿江口湿地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之上,是东亚水禽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尤其是鸻鹬类在本地区通过的种类多、数量大,因此做好鸭绿江口湿地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我省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发明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明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这种轻巧灵活的设备无需传统的金属电极、导线和粘合凝胶,而是直接贴在头皮上,使长期监测更加轻松舒适。脑电图扫描是诊断癫痫、睡眠障碍和脑损伤等疾病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