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在准备紧急撤离!

2024年11月25日06:12:03 科学 1122

国际空间站自启用以来已经超期服役近10年,在这期间它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尤其是漏气问题较前有了明显的增幅,让NASA等多方开始对空间站的安全性产生了高度关注。

美国俄罗斯这两个在空间站存在联系的国家也就其漏气问题进行了调查,但调查出来的结果却并不一致,由此也将两国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眼下国际空间站内共有着不止一个宇航员,按照现有的情况,若是出现了紧急撤离的需要,这些宇航员又该如何选择呢?

那么国际空间站又为何会存在这么严重的漏气问题?

国际空间站漏气严重。

自1998年国际空间站第一部分模块发射成功后,国际空间站便逐步开始搭建,两年后的2000年,空间站首次有宇航员进入并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人类至今为止最大的洲际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的“诞生”凝聚着全球多个国家的科研力量和智慧结晶。

国际空间站以齐心协力、跨越国界的合作精神闻名于世,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科技和人文符号,每一次发射和装配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样一个象征着人类团结与探索精神的伟大工程,如今却面临着重重危机!

今年12月,一艘名为“力量”的货运飞船成功对接到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后不久,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就收到了一些不寻常的数据:舱内的空气似乎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流失。

因此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指示宇航员进行一系列检查,以确认这种异常是否为传感器故障所致。

NASA在准备紧急撤离! - 天天要闻

经过一番检查后,让众人惊讶的是这确实不是传感器故障,而是舱内空气确实在快速且明显地流失!

甚至不久后宇航员们在自检过程中还发现了数个裂缝,这也意味着空间站非常可能还存在其他未知的裂缝,因此大家对这些裂缝进行了更加仔细的查看。

经过一番详细探查后最终锁定了综合诊断中发现的问题点:

在之前几次对接过程中,有4处中转通道内部被找到了裂缝,但这并不是全部,而是它们认为漏气应该还存在50个待定的问题点——极有可能是另外50个即未被确认或乃是新产生的裂缝。

综上,这次空气泄漏量已成为国际空间站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次事件,大家对它们进行了讨论并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事态变得更加恶化。

这些应急措施包括关闭所有疑似漏气的中转通道,并计划让宇航员们尽快撤回到无漏气区中揽星舱,以确保宇航员们的人身安全。

由于我国主要是依靠俄罗斯发射宇航员,因此我国目前并没有宇航员,可美国和欧洲各国也不少优秀的宇航员,他们在知道这样的情况后肯定会十分担忧自身安全。

但是最棘手的问题是,即使这些好的宇航员撤回到无漏气区中揽星舱,也只能暂时规避危险,因为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待在中转舱内,而一旦他们出去工作,漏气就会继续发生。

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如果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那么为什么不让这些宇航员们逃回地球呢?

NASA在准备紧急撤离! - 天天要闻

但我国对于宇航员安全问题仍然有着绝对重视。

尽管国际空间站问题复杂,但美国并没有放弃这一重要的空间科学平台。

然而现今各方都在寻找有效的方法,以确保宇航员们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太空科学工作的干扰。

美俄双方矛盾升级。

关于空气泄漏的问题,俄罗斯和美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分歧。

美国方面认为,导致国际空间站急剧漏气的是之前编号为“P25”的货舱对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根据NASA副局长和NASA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在“P25”货舱对接过程中,一些小型颗粒撞击了舱壁表面,这可能直接导致了舱壁出现裂缝。

经过注意观察后发现,这些小颗粒极可能是来自“效率”空天飞机发射后的残留物质,NASA得出初步结论:这些物质在进入太空时以高速撞击到舱壁,从而直接造成裂缝产生,这就是导致此次国际空间站空气泄漏的原因。

然而,美国方面刚刚提出自己的观点,俄罗斯方面就立马发表反驳态度:

俄罗斯方面坚决否认了NASA得出的观点,并曾多次发表声明坚持认为,导致国际空间站空气泄漏的原因绝非是“P25”货船对接时造成的影响——因为舱内物质流失率是不断增加的,从来不是一蹴而成的,并且俄罗斯在最开始就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星辰”号服务舱中转通道与货运飞船对接时所产生的通道转移存在的问题。

但为何俄罗斯最开始并未像美国一样认为这是由“星辰”号服务舱中转换向通道造成呢?

原来在2001年,日本前来维修国际空间站时曾不慎坏掉了其中一扇窗户,这一事件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巨额赔偿费,更令之后维修中大量项目陷入停滞。

因此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这次检查之前,俄罗斯一共已经找出了48个待修复点,自此之后再出现新的裂缝也就不足为奇了。

NASA在准备紧急撤离! - 天天要闻

所以不得不说,对于此次事件,美国和俄罗斯双方显然都没有充足证据就独自附予了自己的观点,各说各话,所以才会这样互不相让指责对方,甚至以此加剧矛盾。

NASA已将国际空间站风险评估等级提升至最高。

关于裂缝修复的问题,目前俄罗斯方面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随机送修人员下舱后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注,以此来填补裂缝达到修复目的,但由于纳米卫星计划是正在运行中的,因此现在着手进行修复工作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此双方商量决定,把修复工作延后,截至目前仍未进行。由于这次修复工作太过耗时耗力,因此对于已产生的裂缝和有隐患存在地点,斥资高达2亿美金修复工作显得不划算,并且还有可能会让现更许多新的裂缝,这对于国际空间站未来太空研究生活来说无疑晴天霹雳。

而且由于现在所有已知裂缝都位于中国中心通道的转移区,目前尚且没有发现任何新裂缝,但每一次例如“力量”等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都伴随高压冲击波,如果这些冲击波打到中国中心转移区,这部分将成为下一个裂缝发生点。

而这些不可控因素也不仅表现在中国通道,对于美国等其他国家所在转移通道也会存在未来发现新裂缝,因此可能因为新裂缝再来修补新裂缝只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由于之前一直处于修复状态,因此没有固定状态能做比较,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还有未被发现的新裂缝,但这一奇怪现象也不能置之不理。

NASA等各国如要保持国际空间站良好运行发展状态,就必须及时找到解决方案,不能一直等俄罗斯那边解决问题进展,因为这个延后,不知多久才能及时进行修复工作。

而且超期服役造成老旧设备损坏也是导致漏气的元凶之一,不同模块组成系统在超期服役后很自然就会出现老旧故障问题,因此各模块自身各自系统等要进行更新替代也势在必行,但老旧造成的不完善及时更新替代可能造成更大危险,因此必须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

很明显,在诸多影响因素下,NASA组织随即将国际空间站的风险评估等级提升至最高,以避免更多意外事件发生。

NASA在准备紧急撤离!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应以“质疑、讨论公众关切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 - 天天要闻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应以“质疑、讨论公众关切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

·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没有科学基础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另一类是针对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高端科普”,这类科普有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我们现在缺乏高端科普。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5月17日,在上海科技...
张朝阳谈人工智能发展:人类要时刻保持清醒 - 天天要闻

张朝阳谈人工智能发展:人类要时刻保持清醒

【CNMO科技消息】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出席。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是,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同时他强调,A...
新疆出现不明飞行物 - 天天要闻

新疆出现不明飞行物

嘿,宝子们,来听个超逗的事儿!5 月 16 日晚上呀,新疆乌鲁木齐的夜空就像个大舞台,突然闯进个不明飞行物这个 “怪咖”,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唠嗑的热门话题,这到底是啥呀?那晚,乌鲁木齐的夜空里这个神秘家伙一现身,市民们就像小侦探发现宝藏一样兴
发射后失联 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 天天要闻

发射后失联 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当地时间1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卫星“EOS-09”。该卫星原计划被送入太阳同步轨道,但发射后不久,发射基地与卫星失联。随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卫星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失败。(记者 薛璟)...
印度宣布:失联!卫星发射失败 - 天天要闻

印度宣布:失联!卫星发射失败

当地时间1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卫星“EOS-09”。该卫星原计划被送入太阳同步轨道,但发射后不久,发射基地与卫星失联。随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卫星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失败。来源丨央视新闻排版丨聂倩玉编辑丨刘莹审校丨曾子瑾监制丨王云霞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未被人类探索 - 天天要闻

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未被人类探索

深海潜水器已经潜水几十年了,但美国科研人员对深海潜水的第一次全面分析显示,人类只直接观察到全球深海海底的一小部分,不到0.001%。5月7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探测器在阿拉斯加附近深海拍摄的图像。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其中约93%是深海海底,被归类为深度在200...
新疆多地现不明飞行物,气象部门回应 - 天天要闻

新疆多地现不明飞行物,气象部门回应

5月16日晚,新疆乌鲁木齐夜空中出现不明飞行物,引发网友热议。多位目击者表示,该飞行物分为上下两个扇形,中间有一条很明显的分隔线,在夜空的衬托下特别明亮,当时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机拍下了这一画面。乌鲁木齐网友xerman称,当天22时56分,他和朋友正在从昌吉回乌鲁木齐市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现一个非常亮的物体,...
情侣入住酒店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当事人发声 - 天天要闻

情侣入住酒店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当事人发声

情侣入住酒店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当事人发声昨天,话题#情侣住丽思卡尔顿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引发关注并冲上微博热搜第一5月16日晚,陈先生(化名)入住南京新街口丽思卡尔顿酒店55层的套房,晚上9点左右,他惊讶地发现房间窗外有无人机绕圈拍摄。陈先生说,“我女朋友指向窗外问,那是飞机吗?起初我不以为然,直到第二次,该...
新质生产力的壮美图景 - 天天要闻

新质生产力的壮美图景

【新时代记录】作者:韩 丹(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航拍专委会副主任、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几年,“新质生产力”是绝对的社会热词。它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 天天要闻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很多人对智能机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许不太为人所熟悉的是,这类机器人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应用场景:为残疾人群提供出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