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晨 见习记者 刘志坤
吃米线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安森垚想的是,为什么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线?米线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米做成面一样的东西?为什么南方种米北方种小麦?为什么南欧吃米北欧吃小麦……
作为一名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过500万粉丝的文化自媒体博主,4岁上小学,15岁读大学的安森垚,常被网友惊呼:史地生不分家在他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安森垚希望自己的科普视频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让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出现在舆论场里,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下一代,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这个世界。

“神童”的自我迭代
安森垚不认为自己是“神童”,如果非要这么说,他自嘲是“伤仲永”。
在很多孩子还不识字的4岁,安森垚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书看报能力。4岁的安森垚就上了小学,8岁开始读初中,15岁就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之后又去日本京都大学读研。
安森垚坦言,跳级带来的弊端是,童年期的自己,周围都是青春期的同学,“还是挺痛苦的”。在这种环境里,没有玩伴的安森垚,只能跟自己玩。
从小安森垚就对地图有种莫名其妙的兴趣,他感兴趣的往往看一眼就能记住,“因为没法亲自去那么多地方,我就会幻想塔里木盆地有什么?横断山会看到什么……”
面对一张小小的地图,安森垚的脑中充满了多多的问号。有了疑问,安森垚的解决方式是自己去找答案。

1995年,安森垚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父母对他的教育从来都是不吝啬的。他说,自打有记忆起,就在用电脑查东西。包括各类书籍,可谓应有尽有。
很多人小时候会因对某一个事物感兴趣而立志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但对地理感兴趣的安森垚没有这么想。在疑惑解答后,他想的是:如果别人问我,我能给对方讲明白吗?
他开始不停地假想出一个又一个的听众。
一遍遍给“听众”讲述的过程中,也是自身深入学习的过程,安森垚逐渐掌握了讲东西、串东西和找东西的能力。他喜欢把东西连成一个网,他能接纳自己有不懂的东西,但不能接纳自己讲述的东西是孤立的。
“我就像一个人工智能,不停地在自我迭代。”
把三件事儿变成一件事儿
从2019年1月22日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第一条内容至今,安森垚已经更新了600多条视频,内容多为地理、历史和语言相关知识的科普。
看到这些内容,很难想象,安森垚其实是个工科生,大学和研究生是工业设计和古建筑方向。
安森垚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以后应该从事什么事业?
“我一直以为这是三件事儿,后来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件事儿,或者说是每个人理想状态中的一件事儿。”安森垚说,他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通。什么职业能让自己吃上饭呢?安森垚想到了传媒。
最初安森垚在知乎上回答网友的提问,他总能将一些即使很枯燥的问题,很生动且系统地讲出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后,安森垚忽然意识到自己具备这种能力。
安森垚有较广的知识面,反应较快,嘴皮子也算利索,“我不干传媒谁去干呢?”就这样,安森垚成为了一名文化自媒体博主,还出版了3本书。

受访者供图
4年多的时间,安森垚已经在短视频平台拥有了超过500万的粉丝。几乎每条视频下都会有这样的评论:知识储备惊人,这个男人怎么什么都会,博主读了我三辈子的书。甚至还有一位网友说:从物理听到化学,转到生物学,最后跳到了哲学。知识的尽头在哪里?
也常有网友认为,安森垚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安森垚哑笑,他不知道自己背后的究竟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作坊。目前团队有4个人:安森垚本人,主要负责找选题、写大纲、录制;一名助理,主要负责对接商务和处理一些杂事;两个后期剪辑,都是兼职,一人在长沙,一人在济南。
为什么团队构成如此简单?安森垚说,因为找不到能代替他来完成其中任何一项工作的人。
一条7万点赞视频的诞生
2023年8月6日凌晨2点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
这个时间正是安森垚的“白天”。定居北京的他习惯下午起床,夜深人静思考和工作。
正在独酌的安森垚,忽然觉得有些头晕。他当时的反应是,“我老了?我得脑血栓了?”但他发现吊灯也在晃,是地震了吗?拿起手机一看,德州地震的消息映入眼帘。
“德州不应该地震呀!”这是安森垚的第一反应,但他又一想,“不对,德州所在的华北平原下面有断层,可能是那几个断层出了问题。”
当时安森垚在26层,他想,反正也跑不掉,要不就做一期内容吧。

视频截图
安森垚讲到了克拉通(古老地块)和断裂造山带(陆块拼接形成的不稳定区域),但这些学术上的东西怎么能更吸引人呢?安森垚想到了,中国大陆其实是由三个克拉通以及青藏高原几个散装部分拼接起来的。地震,很多时候跟克拉通内部的断裂有关。
安森垚又想到,历史上华北平原洪水较多,但身处其中的山东却很少发大水,也是跟山东的地质构造有关。
于是以德州地震为起点,安森垚引出了中国大陆的“散装”和华北平原的洪水这两个新的知识点。
决定做这期内容后,安森垚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份千字大纲。
这个过程,他没有查阅任何资料。实际上,安森垚在写每个大纲时都很少查资料,“发自内心的,一气呵成的东西,才是最有体系性也最有趣的,节奏也是最好的。”安森垚觉得,现学现卖的东西是没有人喜欢的。
安森垚的视频画面一般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他出境科普,上半部分配合着图解。对他来说,找选题和写大纲是简单的,比较难的是图解。
图解基本全部出自安森垚之手,他自己上网找图,还经常自己画图。安森垚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一份大纲,上面标注好了在什么位置放什么图。
大纲完成后,安森垚就在家中找一面白墙,坐在手机支架前,打上光,开始录制。之后发给后期剪辑。剪辑好的视频在通过安森垚的审核后,就正式跟网友见面。
这条关于德州地震的视频发布于8月8日一早,总长接近4分钟,截至目前已经收到了3900多条评论和7.4万点赞。一位网友在下方评论:史地政不分家在你短短几分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科普视频的意义是什么?
做科普视频的意义是什么?除了流量和赚钱,安森垚说,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这个世界。
在短视频甚至互联网普及之前,社会上有很普通人没有发出过自己的声音,或者说他们的声音没人听到。但短视频等媒介的下沉,让原来不怎么上网和互动的人加入进来,“我们才逐渐看到这个世界”。
但有很多自媒体或营销号为追求流量,发布一些伪科学甚至谣言,这么做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会危害到年轻人和下一代。

作为一名文化自媒体博主,安森垚有种使命感:这类营销号越多,我们的责任就越大,越要跟他们“斗争”。
一个国家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掌握了最高的生产力,掌握了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什么人能给国家带来这些?安森垚的答案是人才。
他认为,我国的优势不在于人口足够多,而在于产生潜在人才的可能性足够多,“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的传播,一定能在挖掘人才甚至天才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网络短视频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像安森垚这样的文化博主,既可以是传媒工作者,又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作为自媒体,他赚的是流量的钱,而这些钱又可以支撑他做一个不收费的科普教育工作者。
这是一个过去没有的生态,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生态。安森垚认为,这样的生态今后肯定只增不减。他希望在这个生态中,所有人都是有科学思维的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承担起这个责任:让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出现在舆论场里。
不止他自己,“我觉得短视频、自媒体,都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正如一位网友在安森垚视频下留言:短视频就需要这样的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