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2022年10月24日15:22:27 科学 1231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戴科 长沙综合整理报道

爱好天文的小伙伴们有福了!11月8日将迎来2022年度的第二次月全食,更难得是,将同时上演月球掩食天王星的罕见天文现象,这种机会,可谓千载难逢。

古往今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让人们对月亮有着无尽的向往与好奇。随着我国深空探测事业不断取得瞩目成绩,对月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一些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单从外形上看,月亮像极了扁圆的“白玉盘”“瑶台镜”。古时人们常以月为题,作诗作对,但对月亮却不甚了解,认为月亮是极为寒冷的地方,被称作是“广寒宫”。

观月,古人尤其喜月

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古往今来,人人可赏的月色,成为遥思寄语,抒怀咏志的不二之选。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静夜思图(中国画戴敦邦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不胜枚举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虽是如此,但古人对月亮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不仅催生了“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还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真知灼见和成就。

例如,古人称早晨海水上涨为潮,黄昏上涨为汐,合称潮汐或海潮,认为这种现象与月亮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许多古代诗人对此都有生动的描写。如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写出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千古名句。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潮汐发电涡轮。来源:央视新闻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东汉王充也在《论衡·书虚》中指出,潮汐的涨落是随着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唐朝窦叔蒙所撰的《海涛志》更明确提出“潮汐作涛,必符于月” 的同步原理,根据月亮圆缺等的变化进行推算,创制了高低潮时推算图。

我们现在常用的“阴历”算法也是以月为媒。月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古人把对月亮的观察研究成果运用到阴历历法的编制中。

阴历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即月亮圆缺的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在阴历中,每月的初一是朔月日;初七、初八是上弦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月日;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二十九是晦月等等。经过测算月亮圆缺变化需时约30天左右,于是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

识月,这些知识点你知道?

你真的认识月亮?一起来看看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月球的认知越发全面。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距地球平均距离约38万公里。

月球内部由月核(半径700公里)、月幔(半径1000公里)和月壳(厚度70公里)组成,与地球相似。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岩石受到各种小天体频繁撞击后,形成了一层厚度大约在3至20米之间的月壤。

如今,人们常常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相、月食、超级月亮、红月亮、合月等壮观有趣的天文现象。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如果你认为月亮会发光,那就错了!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呈现出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4种主要的月相。

“天狗食月”其实就是月食,以前古人不了解这个,所以说月亮被狗吃了。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

超级月亮往往是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对象,那超级月亮是怎么形成的呢?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2022年度最大的“超级月亮”亮相夜空。来源:央视新闻

其实啊,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并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据测量,月球位于近地点时,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6.3万千米,而位于远地点时,平均距离为40.6万千米,两者相差达到10.41%。当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是观察超级月亮的最佳时期。

古时,人们称月亮为“广寒宫”,这一点不为过,不过月球上除了寒冷,还有高温,昼夜温差极大。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层,缺少了大气层对于温度的调节之后,月球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昼夜温差可以达到300多度。

神话故事中也常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虽不至于此,但月球上的一天确实很久。与地球相比,月亮是“慢节奏”的,它自转一周要708个小时。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9.5天呢。而且,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和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月亮始终以同一面向着地球。

探月,“嫦娥工程”三步走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嫦娥工程”的实施,我国“探月”的成绩有了跨越式发展,瞩目全球。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无人月球探测”又分为“绕”“落”“回”三步走。

现在,让我们跟着时间线,来了解下我国的“嫦娥工程”吧。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250万全月地质图缩略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07年10月24日18点0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正式迈出了我国探月的第一步。根据嫦娥一号拍摄的珍贵资料,我国构建了月球的三维立体模型图。

之后,我国又发射了嫦娥二号。除了绕月任务之外,嫦娥二号还肩负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和元素分布图,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任务,为日后嫦娥三号的月球软着陆做好准备。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来了!它肩负着“测月、巡天、观地”的重任。经过2天的飞行,嫦娥三号于14日成功在月球实现软着陆,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探测器。

2018年12月8日凌晨,搭载着玉兔二号的嫦娥四号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背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 天天要闻

嫦娥五号月球工作示意图。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赴九天,问苍穹,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随着我国深空探索技术的不断提升完善,相信“载人登月”也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期待“奔月”成真吧。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 天天要闻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社海口5月15日电 经反复核实论证,海南省林业局15日确认,时隔百余年,海南再次发现一个壁虎属新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也是首个由我国人员在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壁虎属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上发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拍摄的自然保护地壁虎。(周润邦 摄)...
创新展上看创新,GEA加速未来食品行业高效增长 - 天天要闻

创新展上看创新,GEA加速未来食品行业高效增长

AI时代,食品饮料行业正快速变革与创新发展。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驱动行业探索技术创新与转型。从植物基到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食品饮料企业正在创新与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的思考中前进。FBIF食品创新展近日在上海
沙特正成为另一个AI芯片消耗大户 - 天天要闻

沙特正成为另一个AI芯片消耗大户

看上中东,英伟达向沙特出售1.8万颗顶级AI芯片文|《财经》研究员 周源编辑|谢丽容美东时间5月13日周二,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将向沙特人工智能(下称AI)初创公司H
日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在台湾省投入医疗使用! - 天天要闻

日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在台湾省投入医疗使用!

日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天空驱动”(Skydrive)将在台湾省作为应急医疗直升机投入使用!日本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天空驱动”(Skydrive)已被指定为台湾省的应急医疗直升机,预计将用于支援陆上交通受限的离岛地区紧急医疗服务。尽管 eVTOL 尚未进入全面商业运营阶段,但近年来全球多国已加速电动垂直起...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 天天要闻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我是通风安全,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一通三防】与【安全管理】干货。一、充填设备及工艺材料施工采用的设备主要有气动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艺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 天天要闻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长光卫星智慧农业农村综合指挥平台界面。 长光卫星供图李岩在加工反射镜。 本报记者 刘以晴摄“吉林一号”宽幅卫星总装现场。 长光卫星供图“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