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2022年10月07日15:07:14 科学 1748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今年恰是“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诞辰200周年,这是遗传进化学首次获得诺奖,可以视作是最好的纪念。

令人惊叹的是,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苏恩·伯格斯特龙,是斯万特·佩博的父亲。

1999年,佩博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他率领团队,稳步改进了从古代骨骼遗骸中分离和分析DNA的方法,使DNA测序变得高效。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佩博研究的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近亲,早在3万年前已经灭绝,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似乎是天方夜谭,但佩博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他还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古人种——杰尼索娃人。

佩博的开创性研究,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他通过揭示现代人类和已灭绝人类的基因差异,为探索什么使我们成为独特人类奠定了基础,让今人对人类进化史产生了新认识。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2007年,由于对人类起源的划时代的研究,佩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08年,他又被世界最顶尖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评为 8位年度科学英雄之一。

2020年11月,佩博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表明: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呼吸衰竭风险与人类3号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簇相关,我们的研究显示这段风险基因遗传自尼安德特人,约50%的南亚人、约16%的欧洲人携带该基因。”


掌声雷动!

荣膺了全世界科学界的最高殊荣,人生成就抵达了巅峰,佩博自然无比兴奋。

德国莱比锡当地时间10月3日,获奖当天,这位67岁的老人仍像往常一样,背着工作包,前往他一手创建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上班。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当他走近研究所的大门,发现里面静悄悄的,也许是猜到同事们都已知晓他获奖的消息,只是不知道他们会如何迎接自己,他看到门敞开着,猜测着里头在搞什么名堂,甚是好奇,就犹疑着停住了脚步。

他贴着门,像个孩子似的顽皮地玩捉迷藏,歪着头,朝大厅里头探望。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他看到了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同事们也看到了他,他藏不住了,开心地笑了起来,径直走了进去。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所有的同事都聚集在了一楼大厅,也有不少真诚为佩博高兴的人,总共一百多人,专门等候诺奖新科得主的到来。

当看到了佩博,人群立即掌声雷动,有人兴奋不已地发出欢呼声,为他送上最热烈的祝贺。

佩博感受到了同事们的热忱,一直咧着嘴笑着。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他感动不已,走过去,放下了背包,连连向人群鞠了几躬。


扔进水池!

当面轮番祝贺、表达敬意后,大家兴犹未尽,不知道是谁先起哄,出了一个歪主意,要捉弄诺奖新科得主一番。

尽管佩博已快七旬了,众人还是想玩一把当地的喜乐习俗,要把他扔进水里。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大家开开心心的来到研究所大楼内的水池边。

佩博看到,水面距离地面足有两米多高,但他不想扫大家的兴,脱去了外衣,只穿了贴身汗衫和秋裤。

众人将佩博抬起来,真的丢进了半人多深的水池里,摔得水花四溅。

从视频中看到,佩博整个人都没入了水中,然后浮了上来,浑身湿透,他抹了抹脸上的水,很是惬意地在水面上仰泳起来,把欢乐气氛推到了高潮。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随后,莱比锡当地举行了一场特别新闻发布会,邀请佩博出席。

同行和同事们跟佩博紧紧拥抱,献上鲜花,庆祝他荣膺202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堂堂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竟然被同事扔进了水池中,引发了国际热议。

国内有网友评论说: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那场面真是太温馨、太感人了,那是何等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何等融洽、真诚的同事关系啊。”


凡人自私,对他人的成就容易心生妒忌。

作者也难以免俗。

对于他人的成就和功德,能够不嫉妒、不讽刺,而是真诚地欢喜和赞叹,这是人类一种高尚的美德。

事实上,这也释家一惯极力倡导的善德之一,专业词语称作“随喜”。


对比屠呦呦的遭遇

同样是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得主之一,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却遭遇了不少同行、同事的妒忌、诽谤甚至攻击。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针对疟疾的新型疗法”,同因“发现了因线虫导致的寄生虫感染的新型疗法”的另两位科学家,同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半个世纪前,疟疾曾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越南曾向中国发出紧急求助。

屠呦呦的研究,始于参与1967年国家有关部门启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项目”。

屠呦呦提出了青蒿有效成分低温提取设想,经过了191次实验,终于成功从青蒿中提取了防治疟疾的有效物。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青蒿提取物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毒副作用低,抗疟药效显著。

但屠呦呦一直遭受着质疑和指责,有人怀疑她的提取物有毒,有人看不惯她的行事作风,认为她个性孤独,不合群。

以致,她不得不与几位同事亲身试药验毒。

1973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523办公室”决定将屠呦呦发现的有效物命名为“青蒿素”,全面推广使用。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1982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和唯一代表,领取了发明奖章和证书。

1987年,屠呦呦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有人专门到科技部投诉,认为屠呦呦“将成绩独占”。

1996年8月,屠呦呦受邀出席“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奖”,遭到一位科学家当场指责,认为青蒿素是“523项目”的集体功劳。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疟疾死亡率下降54%,非洲儿童死亡率下降58%。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和留学背景,发表论文和著作寥寥无几,同行又认定青蒿素是集体科研成果,屠呦呦受到全面排斥,她曾4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抗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的极力推崇,米勒认为,青蒿素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应该推荐给诺贝尔奖委员会。

米勒在华人助手苏新专博士的协助下,查阅了海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最后认定,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发明中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从2010年开始,米勒每年都向诺贝尔奖组委会推荐屠呦呦。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2011年,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授予了屠呦呦。

得悉消息,国内一些同行非但不高兴,反而再次发出质疑声,强调发现青蒿素是集体之功,屠呦呦不应获得诺贝尔奖。

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都要从源头上追溯,都只能颁发给个人。

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讨论组全面调查、了解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评委会认定: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试验,而这三个关键点中任意一条,都足以让她获奖。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2015年12月,屠呦呦终获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

却遭惹了国内同行、同事的更大不满,一些人放风说:评委会不了解实际情况,把当时由“523办公室”领导的数十个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了,这个奖项应该是集体的。

还有人挖苦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课题组中的作用,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

甚至有人直接指斥说:她获奖,是以个人之名顶替集体之功。

2015年,屠呦呦已85岁高龄,她拖着病体亲自参加了诺贝尔奖颁奖礼,在获奖感言中,她说:

“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2022年诺奖得主竟被扔进水池!因为同事高兴坏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闻

耄耋之年的老人感谢了大领导、葛洪、数百万非洲人、一起合作过的科研人员,“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

回国后,屠呦呦向记者表示,“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

屠呦呦分享了400万瑞典克朗(约265万人民币)奖金,她自己仅仅扣除了家人陪同她往返瑞典颁奖典礼的差旅费用,将其中的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原作者介意,请联系删除。感恩!)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美国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药,中国现在靠大米就能生产? - 天天要闻

美国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药,中国现在靠大米就能生产?

继去年的空气造淀粉之后,这段时间我在网上就看见个更逆天的:武汉有一家公司实现了从稻米里生产人血......“稻米”,“生产”,“人血”,每个字都能看懂,连起来一读差评君我是真纳闷了,这还是中文吗?再一看,好好好,这居然还是人民日报发布的......由于这些关键词太过魔幻,差评君我这不得不连夜查资料调查一番,看看...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