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之涵来源 | 科技宣传文化资源库
茫茫人海中,蚊子为啥就“叮”上了你?事实证明,独特的体味,可能是你向蚊子持续散发魅力的原因。

6月30日,一项由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团队发表于《细胞》期刊的最新研究验证了以上观点,感染了登革病毒的人或动物,更受蚊子青睐。在其基础上,团队还提出了一种有望预防蚊媒疾病大爆发的策略……
传染病威胁巨大
夏天刚到,蚊子便接踵而至。
这种恼人的生物不仅为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噪音、瘙痒,还传播了大量蚊媒病毒,从而引发大面积传染病(包括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近百万人因之死亡。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都是常见的蚊媒病毒。
前者引起的登革热,是当前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它主要由伊蚊携带,在热带地区(偶尔在亚热带地区)传播,轻则引发皮疹、发烧和疼痛,重则引起出血甚至死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统计的数据,每年都有超过5000万登革热病例在世界各地发生,约2万人因此死亡,大多为儿童。
后者则以同属的另一蚊类为宿主,相对不易在成年群体中引发严重疾病。然而,它与新生儿的严重出生缺陷难逃干系。一起近年在南美洲爆发的寨卡疫情,令数千名感染孕妇产下小头畸形儿。
长期以来,人类为预防蚊媒疾病付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病毒的传染机制特殊,时至今日,相关疫苗仍未问世。
也正因如此,厘清蚊媒病毒迅速扩散的机制,并采取有效阻断措施,才成了重中之重。
靠气味锁定感染者
病毒的延续,依靠的是人蚊之间不断发生的双向传播。换言之,如果蚊子总是选择未感染者“取血”进食,病毒便将难以存活。

蚊媒病毒传播循环。
研究团队由此推测,蚊媒病毒之所以传播迅速且难以根除,极有可能是因为蚊子有办法在茫茫人海中精准定位感染者。他们随后用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与健康小鼠做了对比实验,发现蚊子的确更青睐感染小鼠。
但这是为什么?深入分析后,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在一种名为苯乙酮的挥发性分子上。
原来,不论小鼠还是人类,在感染登革病毒后,其气味中的苯乙酮分子含量都大幅提升。这种分子可激活蚊子的嗅觉神经系统,让蚊子“闻讯”后锁定目标,即刻奔赴。在将不同浓度的苯乙酮涂抹在人类手臂后,研究者也确定:苯乙酮浓度越高,胳膊对蚊子的吸引力也越大。
这说明,改变宿主的气味,或为蚊媒病毒提高自身传播力的必要手段。
蚊媒传染病防治新思路
令蚊子“心驰神往”的苯乙酮从何而来?
原来,它是一种皮肤表面微生物(属)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表明,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感染,抑制了皮肤中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抗菌肽,从而促使栖居宿主体表的此类微生物大量增殖。

这种调控机制,帮助研究小组找到了阻断蚊媒疾病大规模流行的灵感——只要恢复抗菌肽的表达,皮肤芽孢杆菌的生长也就得到控制,苯乙酮随之减少,蚊子也就不再对感染者产生特别兴趣。
换言之,病毒的传播循环也将中断。
那么,有没有药物能实现以上效果?利用小鼠模型反复试验后,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异维甲酸带来希望的曙光。在给感染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的小鼠喂食异维甲酸后,它们的抗菌肽表达恢复正常,苯乙酮的释放得到抑制。
不过,维生素A类药物对人类是否同样有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研究小组已着手准备下一阶段的工作,相信在这场道阻且难的“人蚊大战”中,人类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641-9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6-viruses-tastier-mosquitoe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ISDjT4BcFQ49ua90h2ZFRA
往期精彩回顾
|HPV感染无药可治?蘑菇或将打破魔咒
|不戴套不结扎,男用避孕药即将面世!
|火星大片来啦!天问一号完成既定科学任务
|“气味”相投,才能做朋友
-扫码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点分享

点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