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质量方程
我们假设在一个理想的光滑平面上有一辆平板小车,我们知道如果这时我们推一下小车(施加一个外力),小车就会滑动起来,且如果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小车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滑向前方(加速度为0),如果这时我们想让小车的速度变得更快,就要不断地向小车施加外力(使得加速度大于0)。而等到小车的速度达到光速时,便不再加速了(在人类已知的物理范畴内,光速是物质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任凭你再对其施加更多、更大的外力。那么这时我们施加的外力(能量)哪里去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成了质量,也就是说小车的质量会不断地变大。
原子弹
爱因斯坦在解释这种联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在不甚关心实用价值的理论物理学家看来,这也是让人惊心动魄的结论;能量等于质量的900万倍,指甲盖大小的物质的质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是以万吨标准煤来计算的。1939年,约里奥·居里、费米、西拉德三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了链式反应(核裂变),使人类找到了释放巨大原子能的方法。链式反应的发现使得原子弹成为了人类可以制造的最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氢弹杀伤力更大)。仅仅在几年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就在美国试爆成功,紧接着日本本土遭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惩罚,其中的一部分人瞬间就被还原成了基本粒子,真正的魂飞魄散。这一理论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致命威胁,这让深爱和平的爱因斯坦痛心不已,直到临死前仍后悔自己打开了这个潘多拉之盒。
古巴导弹危机
不过爱因斯坦可能没有想到,由于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使得原子弹变成了一种战略武器,在战争中没有实际的意义,拥核大国之间由于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五常中随便哪个国家的原子弹都足以毁灭地球),彼此间形成了一种“恐怖的平衡”,即谁也不能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其实也就意味着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再无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最接近全面核战争一次美俄对抗,以肯尼迪强硬赫鲁晓夫认怂而结束),原子弹实际上为大国之间带来了“被动的永久和平”,爱因斯坦如泉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