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2021年10月04日18:19:09 科学 1424

人们翘首以待的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今天开始陆续公布,第一个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公布时间,就在今晚17:30分!

每当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为什么总与中国人无缘”?这个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神经。

同在亚洲的大国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的得奖势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目前为止,日本共获得诺贝尔奖28项,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6位。

日本曾提出在21世纪前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到2020年,日本已将19个诺贝尔奖收入囊中,平均每年1个,且绝大多数都是自然科学奖。

日本人的底气来自哪里?中国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从日本间接引进西方科学的特殊时期,现代汉语里的很多科学术语,特别是医学术语直接延用日语,是这段时期的一个写照,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内科、外科、小儿科、血压、糖尿病、心电图等,中文和日语是完全一样的。这表明,日本人学习、引进和发展西方的自然科学,比中国要早,在这上面,日本曾是中国的老师。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主张“脱亚入欧”,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对其人民进行“国民性改造”。可以认为,至少在科学领域,日本是完全摆脱了东方“原始性系统思维”,转向了符合近现代科学的“分析主义”思维的国家。其在科学和大学教育的体制上,也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如东京大学,走的完全是模仿德国的路线,先技术专科学校,再到综合性大学。与此同时,日本也把自然科学研究,完全融入到大学的教育里去,是一个投巨资于大学发展基础科学、有着“自由研究”传统的、与西方无异的国度。日本也有独立于大学的少数国立基础研究机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计划内”科研实体庞然大物,是完全不存在的。

当然,日本科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与其战前先进的科学体制的确立,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有很大关系。“世界科学中心”,虽然不等同于“世界经济中心”,但两者又具有某种重叠性。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不但挺进了世界第二,而且有与美国并驾齐驱之势。虽然2010年起,日本的GDP让位于中国列世界第三,但其经济体量和发达程度,对科学的强力支撑,在全世界还是紧跟在美国之后的。

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获奖频频,全面勃发,其科学家满负荷的科学劳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自己“老板”办公室的灯,总是晚上9:00还亮着,“老板”还没走,自己就也不好意思离开,老老实实地跟着“干活”!对比一下整天为“几斗米”而奔波,为孩子入托、上学而忙乎,为申请研究经费而到处找关系,为完成SCI论文考核而焦虑不安,为当个什么什么官而拼搏的中国科技人员,日本人“科学劳动时间”的数量和质量,显然是我们根本无法比拟的。我们不去谈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更聪明这样的伪问题,光是“科学劳动时间”,特别是单个科学家的劳动时间,我们就有极大的差距。

发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另一个“科学现象”,也值得说一说。每年新生入学季前的3月份,在东京大学的校园(东京本乡三丁目本部)里,总会扔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和设备是各研究室淘汰的,有的还非常新,因此,会有很多人到东京大学里去捡、去“淘宝”。开始时,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觉得这很不可思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便对此有了了解和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及时的淘汰”,才保证了东京大学科学仪器设备的世界先进性,日本的其他大学,应该也是如此。

不得不说,向基础科学倾斜的国家政策、“自由研究”的传统的树立、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科学家满负荷的“科学劳动时间”、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一个半世纪的长时间积累,加上与西方处于同一个阵营,是日本诺贝尔奖进入丰收季节的几个重要原因。这些,有的是钱就可以解决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问题;还有的不是单纯靠钱就可以解决的,从这点上说,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正如世界知名科学家杨振宁2010年的预言“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被证实那样,继屠呦呦(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和莫言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并任职于该校)等之后,预计出自中国的零零星星的诺贝尔奖总会发生,而且主要在大学。但中国要像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那样,成批地产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使过些年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也需要长期假以时日。毕竟,如前述,“世界经济中心”不等于“世界科学中心”。

诺贝尔奖主要是面向自然科学的,它没有设数学奖,原因已无法考证,所设的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则可以理解为对它的一个点缀。

诺贝尔奖的获奖大国——美国、德国和英国,历史上都曾经是世界的“科学中心”。由于“科学语言”(科学论文发表的核心语言)迄今一直都是英语,因此,国语为英语的美国和英国,又显得特别突出。而作为近代科学发源地的欧洲的一员,德国、法国、瑞典、瑞士、奥地利等国,深受科学传统的影响,也表现出色。

与中国同处亚洲、“科学语言”非国语的日本,在诺贝尔奖上能取得的非凡成绩,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文逸杂谈整理



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文逸杂谈整理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