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中国科研人员最新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让夜晚工作的人不影响健康!

2021年05月10日23:21:01 科学 1774

近日,美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旗下的国际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Reviews》(IF:17.05)发表北京林业大学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的最近研究成果。这篇题为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lock Gene Networks Underlying Circadian Rhythms”的论文被选为该刊的标志性论文(featured article)。该项研究获得美国多家科学新闻媒体的报道与跟踪,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轰动!中国科研人员最新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让夜晚工作的人不影响健康! - 天天要闻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青年研究员孙丽丹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计算生物学中心博士生董昂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Christopher Griffin副教授参与了这项工作,论文通讯作者为邬荣领教授。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自然界所有生物的行为都按特定的周期和规律运行。控制这一运行规律的“时钟”,即生物钟,能指定生物每天从白天到黑夜的24小时循环节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三位美国科学家各自独立地从果蝇体内克隆出一种周期基因(Per基因),并提取出由Per基因编码产生的Per蛋白。Per蛋白与Per基因形成了一个抑制反馈的环路,从而形成一个连续而循环的24小时节律。这一科学发现奠定了这三位科学家荣获2017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的基础。

在这三位科学家之后,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美籍日裔科学家高桥(Joseph Takahashi)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基因,从而比较完整地解释了不同生物存在的生物钟现象以及调控机理。

然而,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生物钟的遗传机理远比人们所认识的要复杂。首先,大多数生物钟基因是保守的,也就是说从果蝇发现的生物钟基因,不能简单地推论到人类,也不能简单地推论到植物。其次,同一生物不同器官,甚至细胞之间存在不同的生物钟,比如,人类大脑的生物钟基因与肝脏生物钟基因迥异,它们行使各自不同而又需要相互协调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当一个生物被另一个生物寄生时,寄主寄生物之间的生物钟存在共振现象,影响寄主的发病进程。另外,更重要的,存在在生物体内的生物钟基因不是一两个,也不是几个、几十个,而可能是成百上千个,这些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网络。显然,这些问题仅用传统的基于节律异常的突变体基因克隆方法及全基因测序方法是远远不能被解决的。

轰动!中国科研人员最新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让夜晚工作的人不影响健康! - 天天要闻

相关新闻报道

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高度创新的统计物理方法,破解了上述难题。新方法整合了多学科元素,借助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思想,解析基因之间互作模式与强度,利用发育模块理论(developmental modularity theory)在多维统计聚类方法指导下,将横跨多种器官的基因网络分解成不同模块,在细密基因网络(fine-grained genetic network)内精准定位各个生物钟基因对生物节律的信号传导路径,从而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地系统解析影响生物钟的遗传调控机理,将生物钟基因定位工作有力地推向更高的层次。

新方法打破传统的正向遗传学(forward genetics)方法的局限性,创立了以常见的遗传作图群体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群体为基础的反向遗传(reverse genetics)方法,从而能有效地回答生物钟基因的非保守性问题,是将生物钟分子机理研究与数量遗传学相交叉、相融合的关键突破,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与实用性。

在接受美国物理联合会资深记者Douglas Gross采访时,论文责任作者邬荣领教授说,“新方法能发现早起(early bird)与夜猫子(night owl)基因,通过对这两类基因功能的了解,我们能将早起基因转变为夜猫子基因,从而可以让那些必须从事夜晚工作的早起人能很好地适应夜晚环境,而不影响健康。”

邬荣领进一步指出,“该项目研究,对提高农业与林业产量也会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从基因角度改变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的节律,人们可以培育出生长期长、生物量能集中分配到目标器官的优良品系。”

邬荣领最后指出,“总而言之,现代生物学具有广阔的前程,要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需要多学科的科研人员打破学术壁垒,融合多种手段攻克同一个问题。统计遗传学与统计物理学相结合,将会引发新一轮基因组研究的飞跃。”

延伸阅读

邬荣领,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入选多项人才项目。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数量遗传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担任硕士生导师;200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研究的领域以计算生物学、统计遗传学为主。

轰动!中国科研人员最新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让夜晚工作的人不影响健康! - 天天要闻

孙丽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17年晋升为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1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从事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梅花分子育种、木本植物复杂性状模型构建和遗传机理解析等研究,担任《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和《Ornamental Plant Research》等国内外杂志副主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梁希青年学术论文奖和北京林业大学科技之星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学术奖励。

轰动!中国科研人员最新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让夜晚工作的人不影响健康! - 天天要闻

欢迎关注“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北林大的最新资讯!

素材来源:绿色新闻网、北林研招官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