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很多人觉得,只要得了肝硬化,就离病危不远了。
其实不然,肝硬化也分轻重缓急,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医生表示,肝硬化患者如果没有出现某些特定表现,说明病情较为稳定,短时间内没有严重风险,可以稍微松一口气。
听说了吗,老吴在我们村里可是出了名的爱酒之人,大家都称他为“酒中豪杰”。
年轻时,每天三顿小酒,酒盅不离手。年纪大了点,他的酒量却依然惊人。
可最近,老吴总觉得肚子不对劲,有时候隐隐作痛,饭量也开始减少。村里的王婶劝他:“老吴啊,你这酒别喝太多了,小心喝出病来。”
老吴一挥手:“得了吧,就这点小痛,我喝点酒压压惊!”
可是,这次压惊不灵了。一天晚上,老吴突然觉得肚子胀得像气球,翻来覆去睡不着,吓得老伴儿连夜把他送到镇上的卫生院。
医生听完情况,摇摇头,说:“老吴,你这不是小病小痛的问题,赶紧做个检查吧。”
检查报告一出来,老吴就发现自己得了早期肝硬化。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一沉,紧张地问医生:“大夫,我这病是不是没救了?还能活多久啊?”
医生安慰他说:“肝硬化分阶段。你现在是代偿期,还没到最严重的阶段。只要注意饮食、戒酒,再定期复查,是有可能控制住的。”
老吴一听,稍微松了口气,但心里还是不踏实:“医生,那我要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病情恶化了?”
医生耐心地给老吴解释,肝硬化最严重的阶段是失代偿期,这时候患者的肝功能几乎丧失,往往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表现,比如腹水、呕血、黄疸等。
如果没有这些表现,说明病情还算稳定。
医生说:“腹水是肝硬化的标志性表现。如果发现肚子鼓得像西瓜,按下去还有波动感,这就是肝功能恶化的信号。”
统计数据显示,约50%的肝硬化患者会在失代偿期出现腹水,且这类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大幅增加。
老吴听完赶紧摸摸自己的肚子,松了口气:“还好,还没鼓起来!”
“肝硬化可能会引起食道里的静脉变粗,这些静脉很薄弱,要是不小心破了,那可不得了,可能会吐血或者大便变黑。这情况挺严重的,一旦出现,得马上去医院。”
老吴心里直打鼓,暗暗决定以后再也不逞强喝酒了。
医生指着老吴的眼白和皮肤,说:“要是发现皮肤或者眼白发黄,这说明你的肝脏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了。”
研究发现,一旦出现黄疸,这通常是肝硬化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阶段,也就是失代偿期。
这时候,得特别留意肝脏功能的那些指标,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肝脏的状况。
听完医生的话,老吴又紧张又庆幸:“还好,我这几个表现都没有,那是不是就说明我问题不大?”
医生点点头,说:“关键是你得严格听医嘱,别再折腾自己的肝了。”
于是,老吴开始了一场“健康大改造”。他戒掉了几十年的酒瘾,改成每天喝白开水,还开始吃医生推荐的高蛋白低脂肪饮食,比如鱼肉、鸡蛋和豆腐。
村里人笑他:“老吴,你现在真是改头换面了,连小酒馆都不去了!”老吴却一点不在乎:“命都差点没了,我还喝啥酒!”
据权威统计,如果肝硬化患者在代偿期能够严格遵医嘱并积极干预,有高达70%-80%的患者可以长期稳定病情,甚至避免进入失代偿期。
戒酒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酒精是肝硬化患者的“最大敌人”,能让肝功能恶化的风险增加三倍以上。
隔壁的王婶说:“还好老吴肚子没鼓起来,不然就麻烦了。”
刘大叔也跟着叹气:“看着他以前喝得那么开心,现在都戒了,我们也得悠着点。”
村里几个“酒友”纷纷表示,以后聚会不再强劝酒了,甚至还有人跑去医院做了体检,生怕自己的肝也“硬化”了。
老吴成了村里的“健康模范”,一边给大家科普肝硬化的知识,一边监督邻居们的饮酒量:“别到时候肝坏了,光靠松气可解决不了问题!”
如果患者能在代偿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有可能稳定病情,甚至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没有出现腹水、呕血、黄疸等严重表现,就说明病情还不算太糟糕,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真正的健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自律和坚持!
关于肝硬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宋丹阳.肝硬化患者应该注意的事儿[J].家庭医学,2021,(0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