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五驾马车” 控糖“不踩坑”(图)

2024年11月12日06:02:04 健康 1872

转自:天津日报

掌控“五驾马车” 控糖“不踩坑”(图) - 天天要闻

本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呼吁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的糖尿病治疗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有“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定期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每一个环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控制都非常重要。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来说,掌控好“五驾马车”,避免“踩坑”,对糖尿病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主食是饮食误解重灾区

粗细干湿搭配先菜肉再粮食

据该院内分泌科张秋梅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是碳水、蛋白质和脂肪适当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粮食的热量占50%至60%,蛋白质占15%至20%,脂肪占20%至30%。在日常生活中,大致为每餐主食1.5两至2两,瘦肉1两(鸡蛋大小),油脂少量(少于一汤勺,一般为瓷汤勺)。在糖尿病患者中,对饮食尤其是主食的误区最普遍。

“门诊中,年轻患者很多不吃粮食,认为多吃肉、鱼虾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可以不升糖;老年患者是不敢吃细粮,只吃粗粮,而且严格控制主食的量,这些都是很常见的误区。最近就诊的老年患者中就有几位看上去很消瘦、精神萎靡。一问才知道,老人得了糖尿病以后,严控饮食加高强度运动,每天走路1万步以上,运动时间2.5小时以上。全面检查后发现,尽管老人血糖基本正常,但合并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该院营养科刘艳主任医师说。

刘艳解释说,主食过多,确实会导致血糖升高,但得了糖尿病不能不吃主食。粮食类食物是人体能量来源,就像汽车需要汽油一样。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可以在3两至7两之间。主食低于3两可能发生饥饿性酮体,酮体会改变人的认知行为,甚至影响精力和体力。主食可以粗细搭配,粗粮占1/3至1/2。不能完全吃粗粮,尤其是有胃部疾患的老年人,粗粮在胃内膨胀率高,可导致营养素吸收不完整,不好消化,长期食用会致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缺乏、消瘦,甚至营养不良。面食和米饭的选择上更推荐米饭。米饭吸收慢、饱腹感强,餐后血糖更易控制,面食尤其是发面餐后血糖会高一些。进餐顺序最好是先蔬菜,再肉类,最后吃主食。

此外,一些老年人喜欢喝粥但又担心喝粥血糖高,不敢喝。门诊中就有老年患者得病后就没有喝过粥,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糖尿病患者可以喝杂豆粗粮粥,食材稍微浸泡,煮时米一开花略糊化即可关火,不要煮得太软烂。另外,一餐不要完全喝粥,搭配一部分干食,既可满足老年人想喝粥的愿望,也不会让血糖太高。

运动替代服药是控糖误区

糖尿病患者不推荐空腹运动

我国居民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mmol/L至6.1mmol/L,当空腹血糖(至少8小时未进食)≥7.0mmol/L或(和)非空腹血糖≥11.1mmol/L时即考虑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但

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不仅能促进血糖控制还能有效避免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前期人群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能有效避免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的运动治疗推荐3、5、7原则,3是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5是要每周运动5次以上,7是指170里的7,运动后心率应该为170-年龄为有效运动状态。

“有人认为早上起来空腹运动好。但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吃完饭后半小时或者1小时活动,因为饭后半小时血糖开始升高,此时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时间。空腹运动时会导致血糖异常波动,有的人会高,有的人会低,对血糖长期管理不利。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初诊糖尿病患者认为足量的运动可以替代吃药,这确实对部分人可行。但运动要适量,我们不希望看到患者血糖下来了,却需要去骨科看病。所以饮食、运动作为基础干预一定要适度,不可强求,干预效果不好,必须考虑药物治疗。而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自身胰岛功能下降,单纯饮食、运动一般无法实现血糖达标,药物治疗是必需的。”张秋梅说。

规范化治疗错误认知多

个体化用药降糖指标不唯一

“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的个体化治疗。医生会参考患者年龄、病程、胰岛功能状态以及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但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存在认知误区,影响了控糖效果。”张秋梅说。

误区一:打针不吃药。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与人体分泌的胰岛素是一样的,没有副作用,所以坚信打针优于吃药,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只是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血糖才增高。这种情况下,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口服或者注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因此打针还是吃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误区二:别人吃这个药不错,我也要换药。降糖药的选择是个体化的,要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血糖的具体情况、年龄、体型以及并发症的情况具体选择。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患者认为中药能根治糖尿病,盲目服用大量中药。中药有一定的降糖及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但也要警惕某些所谓的纯“中药”里面加入磺脲类的降糖药,容易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还有的患者听说二甲双胍伤肾拒绝服用。二甲双胍有70年用药历史,久经考验。通常服用降糖药之前都应该检查肝肾功能,如果肾功能正常,服用适量二甲双胍不会损伤肾脏。

误区三:血糖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目前仍不能根治,可能部分患者可以短期或者长期缓解,但大多数患者都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能否停药需遵医嘱。

误区四:光吃药,不复查。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其结果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

张秋梅还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不是越低越好,也并非一刀切。老年患者、病程比较长的患者血糖控制需放松,以免出现严重低血糖导致生命危险。 记者 赵津 通讯员 郭敏桢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走路快和走路慢,哪个更有利于长寿?新研究显示衰老或差12年 - 天天要闻

走路快和走路慢,哪个更有利于长寿?新研究显示衰老或差12年

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我走得很慢,反正不急。”或者“我走得快,别嫌我冲!”走得快,似乎是一种动力满满的状态,而走得慢,则给人一种悠闲、从容的印象。但如果告诉你,走路的快慢竟然可能影响寿命,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意外?有研究显示,走得快的人,衰老速度
密密麻麻,60岁大叔腹中藏着199颗“黄金豆” - 天天要闻

密密麻麻,60岁大叔腹中藏着199颗“黄金豆”

因为胃部手术后长期饮食受限,导致胆汁代谢紊乱,60岁刘大叔胆囊里竟塞满了199颗结石!刘大叔30多年前曾因胃部疾病做过手术。然而,近期他频繁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起初并未在意,直到疼痛加剧难以忍受,这才匆匆来到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 天天要闻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来源:市场资讯(转自:拇指药略)更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作者:西北哽从昨天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推出支持创新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开会的时候,医药板块都没什么动静。说实话,这些年创新药支持鼓励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决过一些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 天天要闻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现代人一体检就查出各种结节。有人焦虑不已,害怕结节长大或癌变;有人则执着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长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会癌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集齐”各种结节?结节真的会被“气”出来吗?资料图 孙良摄你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 天天要闻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来源:掌上春城一种全球公认的强致癌物,很多人天天都在吃,而且它最喜欢现在的天气——又湿又热,正是出来作恶的好时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素,全名黄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钾、三聚氰胺的数倍。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可能导致癌症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从何而来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 天天要闻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当地时间6月18日至22日,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IT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沈洁教授团队共6项与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相关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大会摘要,其中2项被大会遴选为口头报告,4项以壁报形式展示,展现了团队在...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 天天要闻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痛风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显著关联,且往往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和住院负担。痛风在国人中发病率不低,且湖南、广西柳州最高。痛风“地图”: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该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万30~79岁成年人数据,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