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672期
像寒湿型痛风等慢性疾病,遇冷复发或加重,冬病夏治,事半功倍,效果出乎意外
几天后,就是传统节气小暑,小暑之后,大江南北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就要火起来了。
其实冬病夏治,不单三伏贴一种,还有很多方法像督脉敷灸、养生灸、平衡火罐疗法、推拿整复疗法、穴位埋线疗法,都是冬病夏治的一种,可适用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比如遇冷遇寒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像复发性感冒、顽固口疮、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哮喘和支气管疾病;受到风寒诱发或加重的头痛、慢性腹泻等。
当然也包括湿困、寒湿型痹阻引起的身体困重、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湿邪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疾病。
上述这些疾病,如果采用冬病夏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寒湿型痛风,为什么适合在夏天“冬病夏治”?
简单理解,冬病夏治,这个冬病,主要指的是寒性疾病,特别包括那些虚寒、湿寒和实寒导致或诱发,特别好发或加重于冬季的疾病。这个道理大概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原因,所以寒性疾病同意在秋冬季人们身体阳气相对较虚弱时发病。
夏治的夏,指的是在夏天这个季节,应四时阳气旺盛之时,借助自然界的阳气生发,予以人体温阳补益之法,顺势乘势而调理治疗,这样做对于虚寒型、寒湿型等以阴邪为盛的疾病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于《素问》,其中记载:“夫四是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因而基于这个“冬病”为阳气虚弱的疾病,而夏季之时可以温养阳气,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寒湿型痛风,该当如何冬病夏治?
寒湿型痛风,在中医理论里也属于痹症的范畴,认为是脾肾或肝脾肾阳气亏虚,气血不足,或劳倦困顿,虽然痛风主要是因为体内湿热痰瘀痹阻再外感风寒湿邪等诱发,与因为外感风寒湿邪诱发的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多相通指出。
按照《素问》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通过在天机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针对寒湿型痛风人体阳气亏虚的特点,进行益气温阳、散寒通络、去除阴寒的病邪。
比如就有研究者用冬病夏治的理论采用中药外敷联合宣痹汤加减内服进行治疗。内服组方由防风、苍术、桂枝、制川乌、络石藤、薏苡仁、当归。水煎内服。外敷药方组方由威灵仙、川断、牛膝、白芍、山药、骨碎补、当归、丹参、鸡血藤、路路通组成,水煎几次后过滤,将药物外敷在背部至阳穴,用神灯照射,然后将药汁浸润过得毛巾外敷在病患关节处,保鲜膜包裹三到四个小时,一周一疗程。
这样做的原理,是外敷药材中威灵仙、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骨碎补、川断、牛膝活血通络、滋补肝肾、强筋骨;白芍、山药益气养阴、柔肝止痛。全方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肝肾、强筋骨。而穴位至阳穴为阳之极穴,总督人之一身阳气,透穴可升发全身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去除一身邪气。
内服腌菜中,祛风解表除湿止痛是防风作用;除湿散寒、温经通络是苍术、桂枝的功效;祛风通络、散寒止痛制川乌、络石藤中可以的议题下你;薏苡仁健脾渗湿;当归补血活血,全方宣痹通络止痛,活血益气温阳。
这样内外同治,可收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肾结石。#哆咖医生超能团##真知新坐标#。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源自网络,侵删):2016年第28期《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王海荣等文章《“冬病夏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