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你生活的绊脚石(醒悟)

100多年前,日本治疗师森田正马创造了一种应对心理问题的全新手段——森田疗法。

此疗法一经公布,便风靡全球。无数深陷痛苦的人们,在森田的帮助下迎来生命的曙光。

森田认为,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人生之路,问题叠着问题。成功与美好的背后,都埋藏着迷茫、伤痛与残缺。

不确定、不顺心,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态。

只有把问题当成朋友,才能放下挣扎,收获自由。

带着问题去生活吧,你所勇敢踏出的每一步,都将告诉你生活的答案。

-01-

带着迷茫出发

作家瑞卡斯曾说过:“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这世上,没有人永远清醒,成长之路向来是摸着石头过河。

生命不存在绝对的“准备好了”,伟大的事业都从迷茫与慌乱中开始。

我们没必要一心去做无比详尽的计划,去做涉及到每个细节的预想。

带着迷茫出发,勇敢前行,行动会自动解答曾经的疑惑,我们也将成为全新的自己。

在一堂跳水课上,同学们都已陆续跳了下去,唯独一个女孩迟迟没有行动。

这并不是因为她感到无比害怕,而是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

在过去,女孩一直都只做自己确定的事,她讨厌迷茫感,哪怕因此错失机会。

可就在女孩打算再次放弃,等准备好了再尝试时,她突然想起父亲昨晚说的话:

人生没有万事俱备,带着不确定性大胆尝试,生活才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犹豫片刻,女孩咬着牙决定不想那么多。

她硬着头皮跳下,耳边只听见同伴们的阵阵掌声。

这次成功的经历深深改变了她,让她明白开始时的无措并不可怕,迷茫意味着无限可能。

此后的她在面对问题时,同样会用心思考与准备,却不会深陷其中,沉溺于消除迷茫。

女孩学会了带着迷茫去出发,把握机会,果断行动,不在内耗中早早耗尽能量。

最终,女孩在32岁时成为物理学博士,并在51岁时就任德国总理。

她,便是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

三毛在《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中写道:“ 孩子,人生最可贵的事情,在我看来,便是少年的迷茫。”

迷茫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我们即将走出舒适区。

迷茫是问题的启蒙,你无需过分纠结其中。人生需要准备,却不必把所有心血消耗其中。

以大局观念去想,以大胆心思去做。

人生不怕没准备好,怕的是停滞不前。

命运的十字路口时常起雾。

与其等雾散去,不如勇敢前行。

万家灯火,可能就在路的尽头。

-02-

带着伤痛前行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曾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很多时候,在伤痛的荒漠中,日夜反问自我,并不能找到出路。

只有带着伤疤往前走,才能找到治愈裂口的水源。

被称为最美消防队长的母强,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家庭。

母强小时候,父母都得了重病,大哥不幸遭遇意外身亡,姐姐也因心脏病永远离开。

面对悲剧,年幼的母强却选择顽强地活下去,支撑起这个家。

从那时起,母强就明白:人生,要带着伤痛去生活。

后来,母强如愿加入了武警森林部队,负责通讯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中母强带着队员们豁出命来,在三个小时内恢复了营区的电力和通信。

可等到母强终于缓过气来,却得知自己的岳父、岳母、妻子和女儿已经全部在地震中丧生。

再一次丧失至亲,母强的心几乎崩塌。

可一个人强大与否就在于面对苦难的态度。

有的人深陷伤痛的漩涡,从此心灰意冷,活做行尸走肉。

有人却以超人般的意志,带着伤痛前行,点燃生的希望。

母强选择了后者,哪怕每晚以泪洗面,他也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往后时日,母强编写了100余份教案,组织了20余次业务培训,培训了300多个通讯骨干。

常人眼中连连遭受打击的他或许该是丧失希望的,但他没有被伤痛击垮,而是努力工作和生活,帮助更多的人,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队长。

生活的残酷,让太多人陷入绝望。

母强却带着伤痛昂首前行,用行动治愈了自我,用勇气扭转了趋向黑暗的人生。

你一直想着伤痛,它也不会自动愈合。

只有专注于下一个动作,去完成人生的比赛,伤痛才能有所意义。

人生,受了伤就不可自拔,就像没入一潭死水,水不流,便只能积腐积败。

唯有带着伤痛生活,才能让清泉涌入,如鱼得水,满园生机。

-03-

带着残缺生活

治愈小说《萤火虫小巷》中有一段经典的话:

“人生总会有残缺,而这残缺,让我们完整。”

大千世界,缤纷多姿。

一路所见,有我们喜欢的,同样就会有我们不喜欢的。

只有带着残缺去生活,人生才能不完美却圆满。

美国天才插画师凯特·艾伦用自己的画笔治愈了无数读者。

可谁又能想到几年前的她还处于崩溃边缘。

上学时的凯特非常厌恶自己,她觉得自己又蠢又笨。

因为对自己的外貌非常不自信,二十岁前的她甚至很少照镜子。

看着周围的人如此光鲜亮丽,而自己却像一个被蛀虫啃食的苹果,凯特的生活陷入泥潭。

25岁时,凯特确诊了抑郁症,黑暗中,她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残缺”。

她渐渐明白,揪着缺点不放只能徒增对自我的怨恨与唾弃。

与其纠结于自己外表和头脑上的不足,不如先不去管它们,去发展自己的画画爱好。

虽然曾经的缺点依旧不曾解决,凯特的心却在前行中慢慢变得强壮。

后来,《了不起的小狐狸》等书问世,带着残缺去生活的凯特,治愈了他人,也改变了自己。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有人说残缺是一种美,但美的不是残缺本身,而是一个愿意接受残缺的念头。

做人,可以有对完美的向往,却不能有对完美的执念。

一味去填补掉所有沟壑,只会让大地失去旖旎风光。

人生,不能总等到周遭的一切尽合心意后,才热情投入生活。

带着残缺去生活,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而那缺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04-

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纳什一生都活在精神分裂的阴影中,但这却并不影响他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一生都承受着多动症的痛苦,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成为世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心理专家萨提亚曾说:“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很多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我们不放过自己。

生命中总会有一些迷茫,伤痛或残缺,我们暂时无法解决,甚至可能永远解决不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从此自怨自艾,活在暗黑泥潭。

带着问题去生活吧,时间会疗愈伤口,勇气会把我们带向新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