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暗示案例:把一个死囚关在一间黑屋子里,然后把他的眼睛蒙上,并对他说:“我们要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液流尽而死。”

然后在死囚的手腕上假装割一刀,却并不割破,再把水龙头打开,让死囚听到了滴答滴答的流水声。

第二天早上,死囚死了,他毫发无伤,是被自己吓死的。

人的心理作用,究竟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相信诅咒作用的巫毒信徒,经常会在被诅咒之后死亡,而从生理角度上来看,这种事情完全没有理由发生。

这就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理论里已早有体现,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胃、悲伤肺、惊吓伤肾,《红楼梦林黛玉肺痨咳血就是个例子。

既然我们的“心”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那我们的心是如何“操控”我们的呢?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中为我们列举了27个好玩的心理学议题——

|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

|关怀会宠坏孩子吗?

|人会无聊死吗?

|为什么大家见死不救?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

而且这些都是我们很关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面临的问题。

在〈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这一章中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利他主义对人们有好处吗?”书中用猴子们之间互相梳理毛发来证明“利他”对于集体有着明显的好处,他不仅有助于建立个体之间的联系,也减少了寄生虫的数量,使集体更健康,使个体更受益。

但归根结底,于我而言利他主义是“日行三善”后,我会因此而更快乐且更爱我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呢?


〈人真的会无聊死吗?〉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无聊”是一句口头禅,因为我身边就有天天喊着无聊的朋友。

但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她的无聊可能确实跟抑郁症有关。

“无聊得要死,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荒凉山庄》中,这是无聊这个词第一次被用来形容一种精神的扭曲。”

“困于无聊的孤寂和无尽的绝望之中。”这就是他们在无聊时刻的精神状态,而在书中讲无聊的人们会通过寻求刺激来调剂他们平淡的生活……正是如此,我朋友最爱看恐怖片和悬疑推理的书,她甚至看恐怖片能看睡着!

所以,适当关注一下身边常喊无聊的人吧~


另外还有一章很适合搭配前一阵的热点新闻阅读——“不帮助陷入困境之人,是一种单纯的冷漠,还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为什么大家见死不救?〉这一章通过一个“旁观者实验”来证明,当实验中没有其他参与者时,人们更有可能采取行动,而当其他人较多的时候,他们显然更希望其他人能够伸出援手,以减少自己承担责任的风险,尤其是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

这大概就是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所在,其实没什么好谴责的。

当婴儿哭泣时,应该马上过去哄,还是让他哭泣?这个问题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人们常说,屏幕上的暴力画面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这种说法可信吗?

儿童的心智发展是阶段性的,还是累积、层层叠加的?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涉及到的问题。而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己与他人。

总的来说,科普性强,很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