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第一杀手”是什么?


大学生在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同时,缺乏正确应对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绪的焦虑和抑郁,甚至可能导致出走、休学、自杀、凶杀等严重事件。

(一)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1.忽视素质教育的教育体制。

在高考之前,很多老师、家长给学生们灌输的观念就是“只要考上大学,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学生成了满负荷运转的考试机器。所以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往往会忽视平时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等。对学生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也未能及时去引导和疏通,这种性格缺陷一直延续到大学。

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少都存在一些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一般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长期下去,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二)心理障碍的三个方面

1.抑郁倾向。较早就已经出现了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性问题有的可能还是精神病性问题,这些问题到了高校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随着学业繁重、学生社团等学生工作繁忙、个人感情波动等客观因素变得可能更严重。

2.人格问题。这些大学生比较内向自抑,追求的理想较大,或者自我意识特别强等,比如,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自己又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值,即一旦在现实中遭遇冲突如就业困难、考试失利受到处分等等,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很快退缩,自我封闭起来,不善于求助,因此很难获得来自周围的支持,便容易产生恶性心境障碍导致自杀现象的出现。

3.情感敏感。往往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破裂之时,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这种自杀现象容易发生在男女关系或同性恋关系上,或者与亲人关系出现裂痕之后。自己的精神支柱或者内在动力丧失就很容易失去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二、大学生培养良好心态,珍爱生命的建议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强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和一些正能量的人交往、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出去旅游,换换环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提升自身面对逆境的能力。还可以去做一名志愿者,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听听他人的故事,感受奉献他人的欢乐。总之,消除自杀行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性格优化。在遇到挫折和考验时,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二)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很多自杀行为都是有预兆的,比如自杀者在自杀前会选择沉默,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狭小的空间里,要么会选择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或者问一些“我死了会怎么样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个世界依旧不会变。”

等相似的话语。这个时候,在有自杀动机者旁边的人要有所觉察,给予他们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从而也导致了更多的自杀现象。

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客观环境与内在自我的矛盾等等,往往会选择逃避,多用自杀来群求解脱。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自杀的后果往往会是巨大的痛楚及惋惜。所以青年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养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