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金钱心理学》|有钱人更幸福是“聚焦幻觉”惹的祸


聚焦幻觉的提出:Schkade和Kahneman (1998)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中首次提出聚焦错觉并证实了这一概念的存在。他们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和南加州分别招募了一些大学生,让其中一些学生报告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另一些则估测住在另一地区与他们有同样兴趣与价值观的人会如何报告自己的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美国中西部和加州的学生报告的生活满意度差不多,这表明两个地区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表现出同样的满意感。然而,估测在另一地区的人生活满意度的被试则都认为加州人会比中西部人报告更高的生活满意度。Schkade 和Kahneman认为被试夸大了加州的宜人气候会对生活满意度造成的影响,产生了聚焦错觉,即在预测时对于两个地区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给予了过高的权重。

所谓聚焦幻觉,指的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时,就会夸大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在个体消费领域,消费者可能由于聚焦错觉而做出错误的购买行为。例如,Xu和Schwarz (2007)发现,人们普遍认为购买价格较高的汽车比价格较低的汽车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然而,他们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被试驾驶汽车时的快乐体验通常与汽车的经济价值无关,即开高价格汽车与开低价格汽车的被试所报告的实际驾驶体验是相同的,而只有当汽车是被聚焦的客体(如,开车兜风)时,汽车的经济价值才与实际的驾驶体验有关。


​在生活决策领域,人们可能会倾向于将注意力聚焦于稀少而有意义的事件(如新生儿的 第一次微笑),忽视-些较小但经常发生的消极事件(如给孩子换脏尿布),因而高估了生孩子所能为其带来的幸福感(Powdthavee,2009)。


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所说,一件事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想到它的时刻。


为了揭示这个幻觉,心理学家斯特拉克(Strack)调查了伊利诺伊大学180名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问了他们两个问题。下面你也来试着回答这两个问题吧。


如果我问你:你认为自己有多幸福?

​等你回答之后我再问你:上个月你约会了几次?

当我这样问你时,你约会几次跟你幸福的程度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看起来,约不约会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


但是如果我先问你:上个月你约会了几次?


等你回答之后我再问你:你认为自己有多幸福?


这样一来,你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上个月的约会次数。这就是聚焦幻觉。



我用第一个问题,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到约会次数上面,当你在回答幸福感的问题时,就会根据约会次数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因此,“聚焦幻觉”会让我们高估一件事的重要性。


想想看,如果一个大龄单身青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让他每天都聚焦于自己的婚姻大事,这时,当他问自己是不是幸福,很自然地就会觉得自己的幸福跟婚姻有很大的关系。聚焦于婚姻,就会以为自己的幸福依赖于婚姻。


另外,如果全社会都在关注和讨论屋价问题,房子就是注意力的焦点。如果这时做一个幸福感的调查,让人们判断自己是不是幸福,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根据自己是不是拥有房子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幸福。


虽然幸福和房子可能没什么关系,但是聚焦于房子,人们就会觉得有没有房子是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金钱也是一样。金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聚焦点,我们会经常谈到钱,会经常想到钱,会经常看到跟钱有关的新闻,工作、生活中都离不开钱。

这样一来,当扪心自问是否幸福时,我们就会以为金钱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我到底幸福不幸福呢,这要看我有没有钱了。


我们正在注意什么,就会觉得什么重要。如果聚焦于金钱,那么我们就会觉得金钱对于幸福来说必不可少。

如果没有钱还要去关注钱,没有房子还要去关注房子,这注定会带来很多不快乐。

如果希望自己变得更幸福,可以调整自己的聚焦点,聚焦到自己拥有的那些东西上面。这样一来,你的幸福感就能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