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记》(国1958)

“小校观影笔记本”

1958年拍摄的老电影《探亲记》,似乎提出的就是“养儿防老,养儿养老”的问题。

菩萨爷田老耕是一个善良热心肠的农民,他从旧社会送走儿子三儿参车,到了新社会老了,儿子却再也未回来,一直忙于革命工作,那么,谁为他养老呢?影片虽然是通过菩萨爷一路的所见所闻,讲述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教育着的却是不要忘本,不忘初心。

《探亲记》的故事看着听着平常而亲切。这天,菩萨爷大清早起来就是为了打定主意要到北京看看儿子,自从送儿子三儿参军后,父子两人没有再见,一晃过去了十几年。儿子三儿这会儿己经在北京当上了副局长,改名叫田刚。菩萨爷心里乐开了花,再也憋不住了,决定自己去北京一趟去探亲去。乡亲们也替他高兴都赶过来送行,菩萨爷在乡亲们千嘱咐、万叮咛的欢声笑语簇拥中踏上了探亲之路。可是,菩萨爷到了北京不巧的是儿子又出差,说是两三天赶不回来。先见到了儿媳赵玉书,儿媳看上去是贤惠,但是对待菩萨爷的态度上似乎不大欢迎,有点说不出来的苦衷一般,偏巧她跟三儿通电话还无意间被菩萨爷听到了,于是,菩萨爷决定离开北京回去。昔日里的战友都汇集来到了田刚家,菩萨爷决定招呼完战友就走,此时,儿子田刚回来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田刚并不是菩萨爷的儿子田刚,却是一个陌生的人。原来,田刚和三儿是一个连队的亲密战友,土改时期,土匪袭击他们驻扎的乡村,三儿为了解救老百姓光荣牺牲了。田刚按照三儿的嘱托,通过组织上的允许一直奉养着田老耕。

影片说明白的一点就是真正的田刚牺牲了,菩萨爷其实也并不孤独,因为,无数个阶级战友情都是血浓于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都是田刚,他们都是菩萨爷的儿子。说得通透一点就是影片试图用阶级情、战友情替代亲情,用一种无限的爱与温暖替代亲情。

“养儿防老,养儿养老”的问题,一直都挂在我们嘴上。不要忘记,这部影片是1958年拍摄的,能提出如何解决在当时应该带有普遍性的这个问题是非常积极的。在这一点上,这部影片到如今还值得观看和思考,因为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困扰着我们。

在片尾,影片通过菩萨爷说的话让大家铭记,似乎今天听起来一样的让人刻骨铭心:我们今天这样的好世道,不是容易得来的,千千万万的父亲、母亲,把自己的亲骨肉交给了党,交给了革命,就是为了这个,为了今天,也是为了将来,让我们的后辈儿孙,过着比我们现在还要美、还要好的日子。

但是,一晃,又过了一个甲子有余啊,“血”还能浓于“水”吗。


剧照~片头


剧照~菩萨爷(魏鹤龄饰演)


剧照~魏鹤龄与陈强


剧照~张园与赵子岳


剧照~里坡


剧照~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