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糊涂”

既然经常会提到“糊涂”一词,我特意查了一下权威的解释:指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原来这是个隐形的“怪兽”,还无时无刻都在“伺机作案”,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每每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我们每遇到重要或危险时刻,比如考试、高速驾驶等,往往会反复提醒自己:一定不要犯“糊涂”,否则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大多数时候“糊涂”的身份是“洪水猛兽”,一旦被它所支配,轻则只是伤及皮毛的蠢事一桩,可以纠正重来。重则不仅让人身陷囹圄,或造成重大灾难,甚至可能让你丢掉性命而追悔莫及。

大量的“犯傻”事件证明,“糊涂”其实只是来自大脑皮层的思维“bug”,据推测或许是受到某种假象的误导,或是受到某种干扰或刺激,而使正常逻辑思维过程突发变异,而偏离了预定轨道,从而给了这只“怪兽”以可乘之机,一时间被它夺取了“制空权”,也就产生了不可预期的后果。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即便如此亟待揭开“糊涂”的神秘面纱,却从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世人至今尚未发明出一个可以定量衡量“糊涂”程度的量级单位,而纵观其它各个领域都已尽善尽美,如长度用“米”、重量用“克”、时间用“秒”等等。在税务财经领域甚至新增加了几个计量单位,例如一爽=1.6亿;一冰=8.84亿;一薇=13.41亿等。而这里仍是空白,可见“糊涂”仍然属于很冷门的一个分支,一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由于无法定量计量,人们只能比较其结果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的代价,来大致得出本次“糊涂”的量级,这也足以证明“糊涂”本身是如此的难以令人琢磨。

目前尚未查到有人对其治病机理和解决办法进行过深入研究,对它还缺乏深刻的认知。既然“糊涂”具有巨大潜在危害性,其解决之道不仅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是个极具诱惑的科研方向,如能有所突破,其辉煌成果足以冲击“诺奖”。据悉科技大佬、也是当今世界首富马斯克早已布局了“脑机接口”领域,只是不知他会否也在这一冷门课题上有所投入?他是极有可能因一时“犯糊涂”而捷足先登的,不过以他那样的科技大咖应该不会糊涂到那个地步,所以说“糊涂”专家们还是有爆冷获奖机会的。

不过“糊涂”也有它善解人意的一面,如能摸透了它的脾气秉性,将它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惊人奇效,这种有意而为之的行为学术上称之为“装糊涂”。

善意地加以运用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表面看似“装傻充楞”的“傻帽”,实则是人生格局的崇高境界,是“大智若愚”的宽广胸怀。遵从“小事装糊涂,大事要清醒”的处事哲学,才是智慧人生的密码。

跟女人“装糊涂”终可让你抱得美人归,跟利益“装糊涂”则可赢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局面,从而使你的事业所向披靡。

清朝乾隆年间大书法家郑板桥曾写下“难得糊涂”的题词,因其蕴含着深邃的处事哲理,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

醒世警言。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财富理念上就深谙“难得糊涂”的精髓,至今公司虽已发展成为万亿级别的科技巨擘,但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持股1%,使员工得到了更多的激励,从而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核动力”,使“华为”成为了闪耀世界的中国科技旗帜。

不过也有人为一己私利也把“装糊涂”的伎俩发挥到了极致。以前看到过某个“视金钱如粪土”的省厅级高官就是个非常另类的“糊涂虫”,他从来都是放着官配的轿车不用,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骑着自己破旧不堪的自行车上下班,但在被“双规”以后却在他隐蔽的别墅里翻出了十几亿来路不明的巨额赃款,竟让办案人员烧坏了3台点钞机。而他却仍在大谈自己如何为官清廉,企图继续发挥自己“装糊涂”的天才演技来掩盖罪行,逃避法律的制裁。殊不知结果必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样的“装糊涂”才是真正的“糊涂”。

我们人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犯“糊涂”的危害性,加强自身道德和知识素养,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约束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犯“糊涂”的几率。

“糊涂”虽然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也应辩证看待发生“糊涂”的性质,像上面那位官员那样为谋私利而刻意“装糊涂”是令人不齿的,很多情况下“糊涂”是由于存在观念认知偏差或不可抗力的临时性个人因素而导致了不良后果,也是有情可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自古就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科学论断,可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亦不能免俗。

而这其中常常发生自于我们年迈父母身上的“老糊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糊涂”,这就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引发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这是老年人群中的多发疾病。对此我们不但不能责怪,反而应予以充分的理解,并给予更多的关怀,才能降低因“犯糊涂”而给自己和给别人带来的损害,这也是和谐社会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其实老年人常常在思想方面的“犯糊涂”并不可怕,因其具有记忆缺失、思维断层、信息混乱等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糊涂”也是五花八门。有天马行空的,让人摸不着边际,有的荒唐怪诞,让人啼笑皆非,不得不佩服综其毕生经历所展现出来的某些“糊涂”案例,确实具有非凡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我甚至觉得可以推荐为“春晚”搞笑节目的素材。

今天我老娘就把“糊涂”一词诠释出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今天的作品对白是这样的:

她跟我说:“儿子,咱俩得找时间回老家看看了。”我非常不解地问她想回老家看啥?她郑重其事地说道:“我想和你一起去看看你老妈了。你老妈那么大岁数了,生活都不方便了,咱们得经常去看看她才行。”我问她你是谁?为啥想去看我妈?她说“傻儿子,你可真够糊涂的了,咱娘俩还分谁跟谁呀?你妈不就是我妈吗?咱俩不是一个妈吗?所以我才想找你一起去看她呀!”我又问她老家在哪里?她说:“我也不知道在哪?反正我看她天天都在家里呆着呢。”我瞬间就如坠迷雾,目瞪口呆。

我老妈这“糊涂”程度应该是达到一定境界了,但让我从中领会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老人无论在她们自己的意识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非常需要儿女们照顾了。

自此你是否对“糊涂”有了一定糊涂的认识?还是更加糊涂了?反正我自己都已经糊涂了,怎么感觉有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嫌疑?看来这门学问实在是太深奥了,以我自己的“糊涂”经历也只能“科普”这么多了,更多的还是留给“糊涂”科学家们去研究了,我们还是“难得糊涂”吧。

不过我倒是从老妈的“糊涂”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大家有没有觉得搞一个“糊涂擂台大赛”是个不错的主意?我老妈还真想跟你们PK呢,欢迎踊跃报名参加赛哦!晒出你最“糊涂”的经历,大家在这里畅所欲言,来个“一塌糊涂”何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