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上落下第一片黄金叶时,
吹起发丝的风已经变得有些寒冷,
成都的秋天,已经悄然而来。
这是个令人向往的收获季,
即便在这个外部世界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刻,
在书籍中,我们内部世界的好奇心,
以及以此为起点的感受、思考或顿悟都依然在继续。
为了缓解大家的“智能手机综合症”,
东东精心准备了秋季书单,
让我们,去听听内心的声音吧。
《永不停歇的时钟:机器、生命动能与现代科学的形成》
作者:(美)杰西卡·里斯金
译者:王丹/朱丛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7月
推荐理由: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
斯坦福大学欧洲史和科学史教授杰西卡·里斯金,带我们从历史中,读懂关于生命未来的多种可能。里斯金的文笔生动而有思辨性,她用历史阐明我们的现代科学概念,对当下理解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陈赢
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推荐理由:
如今,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我们习惯了被负情绪包围,也习惯了将“生活不如意”当做引发坏情绪的原因;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去探寻培养负面情绪的土壤…
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位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10次的面谈治疗,苦闷的蛤蟆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阴影,重新找回了蓬勃生机的状态。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我想念》
作者:(荷)贝特·维斯特拉
绘者:(荷)西尔维娅·韦威
译者:刘诗楠
版本:奇想国童书丨海豚出版社
2020年7月
推荐理由:
如果生命是不朽的,你还会收集那些微小的幸福吗?你还会觉得假期有意思吗?你还会为坐火车去旅行感到高兴吗?你还会喜欢海滩、喜欢大海、喜欢阳光、喜欢冰激凌和薯条吗?
你还会感到幸福吗?
本书以叙事诗与主题插图的形式展示和读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身边消失的人和事的怀念。41个关于离别、伤痛、消逝等话题,以令人惊艳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忍卒读的同时又被深深打动。那些因为各种缘由离我们而去的人和事,会在我们心上留下怎样的缺口?一首首短小精湛的叙事诗篇,均以孩子的视角和语气进行诉说,让全世界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得以慰藉、以化解、以怀念、以追忆。倾诉吧,那些思念与寄托,谈论吧,所有值得纪念的。因为只要记得,就不是永久的告别。
本书获得2015年荷兰金石笔奖,这是二十年来,该奖项首次授予诗歌类图书。
《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作者:罗信耀
译者:罗进徳
版本: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
2020年8月
推荐理由:
在《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中,罗信耀仿马克吐温的小说笔法,虚构了礼士胡同的吴家三代,以吴小秃儿的出生到生子的全过程,描写了北京民俗的方方面面。
这本旧作在文体上颇为新颖,似小说,似纪实,全文并无曲折故事情节,一切记述看似平淡,却蕴涵着种种值得细细体会的生活滋味,读者从其中对日常的点滴记述中既可读出当时北京和北京人的性格气质,亦能窥见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更可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与译者父子两代对于故乡静水深流的情感。
《现象学导论》
作者:[美]肖恩·加拉格尔
译者:张浩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4
推荐理由:
现象学是什么?”这是每一种现象学导论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那么困难,以致回答好它不是在一册导论的篇幅内所能完美达成的任务。但不管怎样,本书作者进行了新的尝试。
在书中不同部分,作者对现象学原则或现象学立场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就这些概括性陈述作出了精辟解读。例如现象学强调“世界性”“在世”,而这其实意味着现象学的基本事实恰恰是“没有第一性事实”,因为我们总是已经处于某些偶然情境之中。
《往事流光》
作者:汪兆骞
版本:重庆出版社
2015年9月
推荐理由:
跌宕人生、文学江湖中的张贤亮如何理解世道人心?陈忠实为写《白鹿原》曾经历怎样的寂寞与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是如何写作的?写出《大清相国》的王跃文曾有怎样的童年?
本书以酣畅、隽永的笔触讲述了作者与中国当代文学大家的相交往事以及他们成名作的诞生故事。
作者汪兆骞老师,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学期刊与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在多年的工作中,与阿来、陈忠实、莫言、张贤亮、王朔、王蒙、冯骥才、王跃文、张炜、张抗抗、铁凝等文坛大家相知甚深,在书中记录了作家们创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困惑。本书写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及文学环境的变迁,是一本个人视角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公共卫生史》
作者:(英) 乔治·罗森
译者:黄沛一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荐理由: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
《公共卫生史》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秋季悄然来临,
带上一本好书,
在逐渐安静的灵魂中,
找寻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宁静。
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捧着相同的一本书,
想象同一场烟雨,谱写同一份浪漫的情怀。
待重逢后,
一起到东郊记忆·新山书屋,
谈谈书里的故事好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