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学医,不再天打雷劈

劝人学医,不再天打雷劈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 李青

前几天出门诊,一位女士看完诊后跟我聊了几句:刚才在外面我盯了你好长时间,你们医生真累。我儿子明年高考,他想学医,我就不让他学。


我问为什么?


她说:我家亲戚也有当医生的,你们医生就是有个虚名,其实上班太累,收入并不高,还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对她说:孩子的志向不是随便形成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吧。你说医生面临的问题,也许会逐渐成为过去,等你孩子医科大学毕业时可能情况就变好了。


这位女士真是把医生的现状看透了:学制长、收入低、工作重。



这里争议最多的是收入问题。有人说,你们医生的收入不低呀。是的,如果你拿一个大学5年、硕士3年的医生和一个职专毕业的服务员去比收入,可能是不低。


2015年我去台湾,一天晚上在高雄的一家书店遇到了一位高中生,跟我聊了高考和学医的事情。他说,现在台湾的高中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大学首选学医了,不是因为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也不是因为医生的薪水低,而是因为医生太累了。上班忙,下班后还要随叫随到,挣那么多的钱也没有时间消费。


我说,大陆的高中生不是不首选学医,而是根本不选择学医。他问我,也是因为医生太累吗?我说,不是怕累,而是怕挨打。当时正是大陆伤医的高发时期。这位学生听了我的话后差点惊掉下巴,在他的认知里,别说打医生,人们尊敬还来不及。


医师、律师、会计师是台湾高大上的三个职业,社会地位高,经济基础好,最受高中生的青睐,使用,也就汇集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台湾医生的地位有多高呢?


一个台北大医院的ICU主任总是批评台北市政府,有人就怼他说:你行你来呀。结果这位主任就杠上了:我来就我来。于是在没有党派支持的情况下参选台北市长,结果还真选上了。不但选上了,还获得了连任。这位医生就是现任的台北市长柯文哲


一个科主任能够直接当选台北市市长,医生的地位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


一个高龄产妇在台湾某家医院临产前发现胎死腹中,2个“民意代表”为了讨好选民就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医生不负责任,导致那个医生被迫辞职。可让这两个“民意代表”没有想到的是,绝大部分公众同情医生,纷纷谴责“民意代表”不懂装懂,结果那两个“民意代表”又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向医生道歉。要知道,台湾的“民意代表”是非常牛的,可以随时批判小蔡(蔡英文),但你不能随便批评医生。


台湾医生的受尊重程度可见一斑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回忆他在文革期间的看病经历。


他生病去医院,拿着化验单找大夫,大夫看了半天,又拿着听诊器听了一遍,最后反问他得了什么病,他说是肝病吧。大夫又问他怎么治疗,他说那就输点维生素吧。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治疗,但是医生更不知道。


住院期间,他还见识了赤脚医生做手术。那时的手术室,窗户都是透明的,大夫在里面手术,病人在外面打赌大夫几个小时能找到阑尾。大夫的刀口开在什么部位,开多大完全凭大夫的兴趣。有一次,大夫给一个阑尾炎病人手术,打开肚子以后,找了三个小时也没找到阑尾,急得主刀大夫延长刀口,把他的肠子都拿了出来,上下一通紧倒,就像厨师在洗猪大肠,最后还算幸运,天黑之前总算把阑尾切掉了。


他在医院里住着,肝炎一点都不见好,而那个阑尾手术的病人刀口也总是长不上。后来他们结伴去北京看病,在北京,他的病治好了,那个病人因为上次手术出现了肠瘘又开了一次刀,总算也治好了。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可能不理解这种怪事,其实,那时医院里的大夫大都是活学活用的赤脚医生,而真正的医生都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闹病。得了病找谁看?没有好医生,就只能找不好的医生。医生水平低,倒霉的还是病人。


医学是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学科,必须是经过严格、正规学习,而且德才兼备、充满仁爱之心的人才能胜任之。如果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择医科大学的话,未来受益的还是公众。


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悄然发生变化。从2020年起,学医开始由冷转热,据最新“掌上高考”上的数据显示,今年临床医学的人气值已高居榜首。


净化行医环境,给医生以应有的待遇,就能鼓励更多优秀学子报考医学院校。世界上多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医生,最终受益的还是公众。


劝人学医,不再是天打雷劈,而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