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宇宙——一场“地脑风暴”引发的危机

1.科技越发展,唯物和唯心的界限就越模糊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到了23世纪的时候,很多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愿望,都已轻松实现。不管是读心术还是隐身术,23世纪的人,都能够更好地操纵自己的脑电波。因此,脑电波,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资源。

当这种资源,面临着被迫害的风险,道德的约束力,是否足够呢?谢长华的《地脑风暴》中,就探讨了这一问题。


作为一名23世纪的作家,肖理夫更喜欢用原始的方式去写作。当然,他的这种原始,其实正是我们21世纪人类的日常——语音输入。

对于更加流行的脑电波输出方式,肖理夫的情感有点复杂。脑电波,这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生活各个领域的革新,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与此同时,有一些精神危机隐藏其中,也着实让人担忧。

几个世纪以来,人性几乎未变。23世纪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隐私观念。就连彼此的问候语,也变成了“你是否方便?”传统的结婚证都没有了,人们的结合更多地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地脑风暴》中的这个场景,让我不禁感叹婚姻的意义。如果婚姻政策注定消亡,那我们现在坚持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作者对此没有给出太多的解释,我也只是停下来,存疑。

2.最向往的,还是那朴素的人间烟火

我们从《地脑风暴》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科技的身影。比如“大数据”“移动支付”,只不过,在23世纪,人们把这些科技,升了级。

科技升级,对人们生活的冲击,也不过如此。最大的危机,还在于人们对“意义”的追寻。


当我们厌倦了对资源的抢夺,想要重新享受生活,最简单的甜蜜的小日子,反而最充满惊喜。

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在《地脑风暴》的最后,我们发现,23世纪的人们,依旧喜欢农耕文明的乐趣,这不禁让人惊叹不已。

时光流转,最向往的,还是那朴素的人间烟火。活动活动身体,沐浴在阳光下,种植作物,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

生活本来就可以如此地美好,完全不需要过多科技的加持。

3.地脑风暴,全球智能数据系统的最终毁灭

想要重新扫描、采集优秀人类的大脑数据,这个事情,是否符合伦理,在激烈的演化中,终于落下了帷幕。


随着全球智能数据系统的毁灭,人们重拾原始的生活。重新振作起来,农耕文明的辉煌再现。

这似乎也是作者想要给我们的思考:抛去科技,还有什么,在生活中,是最为重要的存在?

食物充足,阳光温暖的现在,其实就是最好的时代。


我们真的不必要一定执着于未来,最好的未来,就是我们的现在。珍惜现在,就是对于生活,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