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大代表提出,应让年轻人达成不婚不育的误区,保优生优育?

当代青年困境:不生或少生是自私自利,不懂得“奉献与牺牲”,不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放在眼里;生了,又或者生多了,没能力将子女扶养教育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二三十年后的未来,我们甚至可以预见——研究生多如狗,博士生满地走(如果政府维持教育现状不进行干预的话)。到时候我们的子女们因为父辈的无能,只能苦逼的拿着一本本科毕业证书,年年找工作却年年没工作。子女们啃老啃不动后就得啃国家。国家为了消除绝对贫困,还得财政大出血,去保障他们一生的基本生存,保障住屋,保障医疗,保障养老等等——妥妥的变成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累赘。又或者国家放弃部分升级后的产业,重回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直接的保障他们的就业,但这可能吗?


一旦机械成本远低于人力成本,机械的效率又远高于人力的效率,别说重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想效仿罗斯福那样以工代赈都不可能——因为越是投入基础劳动生产力进行生产就越是亏本,所以国家与其以工代赈或者扶持中小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岗位,还不如直接发钱……


在劳动力市场中,为了保障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存,劳动力成本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人的基础劳动生产力却是固定,是远低于平均社会生产力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是如此(人掌握的知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包含在人的基础劳动生产能力以内,下面在做进一步的阐述)。


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全面取代那些简单的,高重复性的工作。因而社会对普通劳动人口的需求是在逐步减少的,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逐步增加的。不解决教育难题,人口增长带来的“失业型”贫困问题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常态。国家如果不放弃这些贫困人口而大搞福利保障政策,就会拖垮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因为福利性的财政支出无法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经济一旦不能良性发展,国家财政就俞加难以支持原来的福利政策,这种恶性循环会使我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高福利”陷阱的覆辙。如果国家放弃这些贫困人口呢?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之根本,其后果简直是灾难性的。


如果国家解决教育难题,使我们的后代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成为高度工业化时代下的有用之才呢?这也不代表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简单点说就是社会生产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一个人口众多的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是无法保障充分就业的,或者说每个能力匹配的劳动者投入生产最终只会造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