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新增5058例确诊
马来西亚今日新增5058宗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国累计病例达268万3523宗。过去6天的日增病例为12月4日的4896宗、5日4298宗、6日4262宗、7日4965宗,8日5020宗,以及昨天5446宗。
马来西亚昨日(9日)通报41宗新冠死亡病例,迄今累积3万787宗死亡病例。根据卫生部COVIDNOW网站发布的新冠数据,在上述通报的死亡病例中,有6宗是属于送院前死亡(BID),累计6226宗。
数据显示,雪兰莪增6宗死亡病例居全国之首。其次为砂拉越及霹雳,各增5宗;吉兰丹、槟城及柔佛则各有4宗排在第三。至于其他邦州和联邦直辖区,沙巴、登嘉楼及吉打有3宗、马六甲、彭亨、玻璃市及吉隆坡各有1宗。森美兰、纳闽及布城没通报死亡病例。
另外,活跃病例减少22宗至6万856宗,其中4万9791人(81.8%)居家隔离、5901人(9.7%)入住低风险隔离及治疗中心(PKRC)、4745人(7.8%)住院,以及187人(0.3%)在加护病房,其中232人(0.4%)需要依靠呼吸器。
马来西亚解封后报复性消费!批发与零售价大增
马来西亚出现新冠肺炎防疫解封后的报复性消费迹象。大马统计局公布,10月的批发与零售价值按年和按月分别增长5.4%及7.7%,至1164亿令吉,不仅重拾疫前的动力,而且写下有统计局追踪该数据以来的新高纪录。
其中,10月批发销售额按年增长4.4%,至558亿令吉,而零售销售额则攀升5.1%,至465亿令吉,汽车销售自6月以来每月都退步后,10月终于反弹10.2%,至142亿令吉。
批发销售方面,食品、饮料和烟草批发扬升10.6%,至112亿令吉;其他特殊产品批发攀升5.1%,至221亿令吉;农产品、原料和活禽活畜飙升13.1%,至47亿令吉。
至于零售销售,非特殊用品销售增长8.2%,至172亿令吉,包括汽车燃油飙升17.8%、食品、饮料与烟草增长8.7%、家居用品增长3.8%、文化与休闲产品增长4.8%、资讯科技与通讯设备微增0.6%;不过,特殊用品销售连续第5个月退步,萎缩3.9%。
拉茶、美禄、印度煎饼等嘛嘛档或涨价
随著已有部分餐饮业者陆续调涨餐饮价格,马来西亚穆斯林餐馆业主协会(PRESMA)主席贾瓦哈表示,巴生谷和黄金地段的嘛嘛餐馆可能需要调涨饮食价格,涨幅为10仙至20仙,以弥补因原料和商品价格高昂而增加30%的成本。
他表示,该协会将会在下周三(12月15日),在年度大会上商讨涨价课题,同时已经致函要求与贸消部长亚历山大会面,以获得该部门的建议。在上述调整下,预计受影响的包括拉茶、美禄、印度煎饼、多屑(thosai)、印度烤薄饼(capati)、炒面等。
贾瓦哈表示,业者已维持目前的价格超过3年。该协会或许是唯一要求会员在12月31日前,不要涨价的协会。“但明年我们肯定会以合理的幅度调涨,我们会尽量减少涨幅。”他强调,涨价并非是因为业者要赚钱,而是为了应付不断上涨的成本。“哪怕我们每片印度煎饼收费2令吉50仙,也无法从中赚多少钱,因为我们得提供肉汁(gravy)或扁豆咖哩(dhal)”
除了商品价格高昂,贾瓦哈声称,餐饮业也面临工人短缺的问题,导致雇主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薪资来雇佣员工,进而增加管理成本。另外,印度餐厅公会(PRIMAS)副主席克里斯南相信,公会部分会员已经调涨店里的餐饮价格。
“我们购买的原料和商品价格,增加了50%至100%。”克里斯南将物价飙涨归咎于2019冠病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中断,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而餐馆里使用的物品,约70%来自国外。“一箱48罐炼乳在一年前还是107令吉,但如今要价127令吉。进口的扁豆在一周内从123令吉涨到129令吉。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我们几乎不可能在不涨价下,维持餐馆生意。我认为,我们需要调涨15%至20%,来弥补不断上涨的成本。一些餐馆将他们的价格提高10%,或10仙至30仙,这并不太会真正影响(消费者)。消费者能够理解,因为他们也是(需要)购买居家用品的人。”
“公会还没召集委员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召开以前,我们需要查明涨价是否是永久的,价格是否可控的。我们不鼓励会员涨价,但也不能阻止他们这么做。”克里斯南也敦促政府了解食肄业者的困境,而非仅关注业者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自2020年3月,约有1000家食肆因无法负荷营业成本而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