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隐形人格的话题。
作者引用了一个10月中湖南的一个新闻案例:一个3岁男孩儿从邻居家拿了一瓶酸奶,亲奶奶发现后坚持扭送孩子去派出所。
目击者称,有人觉得这个奶奶野蛮粗暴。这位目击者觉得这是三观最正的教育。孩子的底线问题不能惯,一定要让他记忆深刻。
作者认为,这个奶奶是在借国家暴力机关的手,来享受她自己的施虐快感。同时,这是奶奶对自己犯罪渴望的反向形成——她很可能是隐藏的反社会人格,潜意识里一直渴望犯罪。
作者甚至预言,如果这个孩子一直由奶奶带大,孩子最终带进监狱的概率很大。
这个事件看得我很震撼的。
---------------------------
更早的时候,有个报道,讲有一位著名的爸爸——张一得的爸爸,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公司高管,后来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为了抚养孩子,他卖掉市区的房子,带孩子在山里捡拾垃圾、开荒生活,与此同时,他用卖房的钱,把张一得送到当地最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
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位爸爸编写了记录孩子成长《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一书;还有一本《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全书2001个字,包含11个小动物,7个部分,这些数字是有寓意的:张一得的出生日:2001年11月7日。
他为孩子拍摄了20万张成长照片,用坏了5部相机,他都保存起来了。
这个故事前半程还是让人兴奋的,张一得考上了北大。然而在他去国外留学没多久,他因抑郁症发作,选择了自杀。
事后,网上出现很多抨击张一得爸爸的声音,说他口口声声的爱,实际上是在控制孩子,这种父爱令人窒息;也说他这些年的对孩子成长的记录,实际上是自己的表演人格在作祟。 这似乎也包含了对于隐形人格的说法。
有句话叫“成王败寇”。站在事后的角度去讨论一些事情,如果这个人这个事儿成功了,外界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词;而如果这个人这个事儿失败了,大家也都会有自己自以为是的结论和分析。
但是做一个事情过程中,人是否能觉察到自己的隐藏最深的一些人格,其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这些天有外地的朋友在问我,最近郑州还好吗? 我目前在的小区已经解封,也能正常进出。所以对于别人关切询问的有些事项,我是无法确认真假的。
也看到一些很密集的人和事物的视频,让我回忆起很多年前的感受。
多年前的有一个黄金周,我曾经和家人在城市的最中心地带逛街。当时真是人挤人、摩肩擦踵,在某一个街口,我突然觉得情绪特别急躁,甚至想要猛砸东西发泄的冲动,甚至如果有什么利器,回想我自己都可能做出超出正常的举动。
那次好像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感受,我铭记至今。
如果按照所谓隐形人格的说法,我内心也许有着某些不计后果的因子,在有些极端情况下,会非常情绪化和冲动。
而实际上,回想我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事项,确实如此。 这大概也是人生中需要警惕的一个非常大的弱点。
能想象吗?一般人眼中的我,竟然是一个非常理智、温和、有耐心、基本正能量的人。
最近这些天封控在家,有时候也想想,如果不用工作、存款充足,或者叫财务自由,真要躺平其实是个很美好的事情。
从这点折射的隐形人格来讲,我内在一定有着“懒惰摆烂”因子。
这些年,我慢慢抛弃过去的直线思维,以及道德评价。在看到一些特定事件或突发状况的报道和讲述后,我有时候会换位思考,假如我当时是那个人,会怎么做?通常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那么明亮和坦荡,也不一定就比当事人做得更好。
所以其实认识自己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你是否知晓你自己的某些隐形人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