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悦 耿挺

在10月30日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上,世界顶尖科学家、两院院士与青年科学家、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老中青三代同台对话。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
为什么常上B站?

在活动现场,由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得主组成的“顶尖科学家天团”精彩亮相。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迈克尔·莱维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学科能力者”,他曾学过数学、物理、医学等多个领域,但却在唯独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化学领域上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相信科学领域是互通的,并鼓励热爱科学的年轻人要坚定地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
迈克尔·莱维特说,中国有非常多的年轻人,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他说:“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经常上B站,在B站上年轻人们会问我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很高兴在上面回答大家的问题。”
“在数学上很有趣的东西,在应用上可能是无用的。”但这些当时看来无用的东西,却可能在未来发光发亮。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埃菲·杰曼诺夫教授以信息革命中的数学应用为引入,讲述数学之美。
埃菲·杰曼诺夫以“有限域”为例,在他读书时,有限域还是一个被称为“美丽的玩具”的存在,然而,在今天,这个100多年前的“无用”概念,却成为了信息时代却成为了智能手机安全性的基础。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红外传感技术在火星探索、“墨子号”卫星等航空航天科技中的应用,展现了科学家们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做的努力。褚君浩对科学少年带来的机器人赞赏有嘉,鼓励小科学家们树立远大志向,传承科学精神,努力成长为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老中青三代
共同探讨科学创新的根基
科学创新的根基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的回答是——好奇心。

汪品先说,科学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是随时都有,不是随地都有,更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他说,许多人都会引用门捷列夫在梦里梦出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意识到浮力,来说明灵感的重要性,但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火花一瞬的灵感背后,是为了一个旁人不会在意的问题而日以继夜的思考。“科学创新的思想,根基在于要有好奇心。”汪品先说道,“好奇心能够引导你到很多新的领域。”
在活动现场,汪品先还从他的一位忠实粉丝、来自湖南大学的倪嘉舟的手中得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记录着科学少年们在过去几年所做的科普实验成果的书。倪嘉舟说,他们的实验室有一句话,“不做囿于定论的盲从者,争当创新实践的引领者”。在他看来,科学创新就是要“挑战自己的可能性,创造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并在过程中,不断感受科学的精神和魅力。”
这位青年科学家
带着一个烧瓶上台
在科学T大会的舞台上,来自物理、化学、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五位青年科学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寄语小科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踏上舞台的时候,准备了一个装有溶液的烧瓶。这个烧瓶里的液体,在姜雪峰的转动下,从黄色,再到红色,再到绿色……姜雪峰说,自己当时并不知道这叫溶液,只知道这个液体,在化学老师的手里,变幻出了五彩斑斓的颜色,而这也从而点燃了他对于化学的热情与兴趣。
“我顺着兴趣走向热爱,从热爱走向钻研,从钻研走向挫折、失败。”姜雪峰说道,科研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习惯失败和挫折,“因为在科学的道路上,乃至人生发展道路上90%、99%、99.9%都是失败。只有在失败中迭代,失败中进化,失败中学习,失败中再战,你才是最亮的星。”

在活动现场,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实施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是顶科协与上海市教委签署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战略协作框架协议中的一部分,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它将为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对于所研究、学习、从事的学科领域“眼中有光”的青少年提供成长的平台,让孩子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培养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具备思考科学问题的逻辑性、发散性和汇聚性。
种一棵树,
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这正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
初心所在:
在今天培育科学人才,
并把他们交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