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热门词了,因为它很普遍。
我曾经做过两家青少年网瘾戒除训练营的导师。但是其实我在做“导师”时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认识非常浅薄和单一。随着对更多的手机成瘾的少年和家长的接触和了解,随着我自己的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一直在更新对“上瘾”这件事的认知。
《青春期大脑风暴》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在书中有两次谈到关于青少年容易成瘾的问题,在第二章,他谈到青少年成瘾的原因:与多巴胺的释放有关。
在讲到多巴胺时,丹尼尔·西格尔说:“像赌徒一样的多巴胺”。他认为:“青春期时,运用多巴胺的神经回路会变得更活跃。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能够产生追求回报的驱动力。多巴胺的作用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在中期达到高峰,它使青少年很容易被刺激的体验和快活的感觉所吸引。研究甚至发现,多巴胺的基线水平是比较低的,但作为对体验的反应,它的水平会升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会觉得‘无聊’,除非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新颖活动。多巴胺水平的升高会让青少年感到自己在活着,也会让他们只专注于积极的回报,而不去注意或不重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不利。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刺激性的新颖活动呢?但是手机中有啊,大量又刺激又新颖又好玩的游戏,能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多巴胺释放需求。
再加上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管理自己的前额叶还正在发育之中,所以“上瘾”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就比如再小一些的时候,孩子喜欢吃糖,因为吃糖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果没有家长的约束,有的孩子就会吃起来没完——因为孩子不知道糖多了的坏处,而且孩子还没有能力管理自己。
在第四章中,作者再次提到青少年的“上瘾”行为:青少年的多巴胺释放已经被加速了,而酒清会直接增加这种加速,所以会导致一种棘手的混合状态,即在青少年已经被激活的多巴胺系统上混合了药物导致的多巴胺水平提升。读到此,我想到一个气球已经被打满了气,结果,打气的人还在不停地往里打,结果——“呯”的一声,气球爆炸了!
作者说:“正如我们在第2章中所探讨的,青少年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变得更加敏感,多巴胺水平的提高驱使他们做出寻求回报与刺激的行为。那意味着青少年容易感到‘无聊’,除非他们不断追求新奇。青春期的多巴胺特点是低谷时更低,高峰时更高,这就是青少年大脑中被激活的奖励系统,它是导致青少年内心起起伏伏的原因之一。当我们意识到很多药物都包含能够释放更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时,我们便能明白这类物质如何能吸引青少年去努力摆脱多巴胺处于低谷时的无聊感。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它使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尤其倾向于使用提升多巴胺的物质。”
所以,青少年上瘾的原因,首要的是生理原因——青春期激增的、快速释放的多巴胺决定的。
问题来了:既然是生理原因,为什么有的青少年上瘾了,甚至为了父母抢夺手机跳楼自杀,为什么有的却没有“成瘾”的症状呢?
我要讲“成瘾”的第二个原因:父母的养育环境。
如果父母对这个世界认知足够多,会越容易看到一种让自己很扎心的事实:父母越管,孩子就越“上瘾”,父母越不管,孩子该玩玩,名校照样考。
这同样跟青春期有关: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我说了算”,你越不让玩,我就是要玩,因为我要“我说了算”!
有一位心理学家讲了一件趣事:他在接女儿回家里,女儿买了一杯咖啡在车上喝,他怕女儿把咖啡洒在车上,就提醒女儿把咖啡放在车上的杯托,谁知女儿生气了:爸爸,我本来准备放在杯托里了,这算我的还是算你的?意思很清楚:你不说,我要放,就是听我自己的,你说了,我就听了你的了,可是我不愿意听你的,哪怕你说的是对的。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会宁愿选不对的来向家长表示:我就是不听你的!
我12岁的女儿也会经常跟我说:我本来准备那样做了,你就说我了!我反而不想做了!
我曾经服务过的青少年网瘾训练营里,有一位少年其实学习一直很好,在原来的学校每次都考第一,可是父母不顾他的反对,强行把他转到一个重点学校时,这个孩子就开始天天打游戏,整整打了三年,而这三年,父母也没有想要修复跟孩子的关系,反而每天打骂孩子,最后,这个孩子只考了一个高职院校。
原来的学校的老师对家长说,如果不转学,这个孩子本来是可以上北大清华的。真的是太可惜了!
青少年就是会这样,宁愿犯错,也要跟你证明一件事:我说了算!
所以那些尊重孩子的家长,“不管”孩子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一种感觉:孩子,你说了算!
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谢娜的侄儿考上了清华,可是人家父母说了:这孩子最大的兴趣是打游戏!
你看,打游戏真的耽误孩子考大学了吗?
是糟糕的亲子关系“内耗”太严重,消耗了孩子的精力。
知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女儿不打游戏,她会主动给女儿买游戏光盘(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联网游戏),让女儿玩,让女儿沉迷其中,然后再从沉迷中出来(这一点我其实是反对的,后面我会写这一点)。女儿最后也考上了名校。
游戏不是孩子“误终身”的原因,父母因为游戏跟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是。
父母和孩子对游戏的不同态度,恰恰成了让孩子乐此不疲的另一个“游戏”:猫鼠游戏。
最后,当父母放手时,原来玩游戏能让父母气得发狂的画面一消失,孩子顿觉无趣、不再“刺激”,反而不玩了。因为他失去了“游戏”的对手。
我们焦点解决父母成长营也有这种情况;父母不管了,孩子反而要卖掉游戏账号了。
在成长营可不止一个孩子这么做哦,说实话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面对孩子的“上瘾”,家长应该怎么做?
最主要的是:在现实中找到让孩子释放多巴胺的替代乐趣。
比如运动、挑战、突破自我。
今年暑假我把女儿送到DE夏校,她去的时候当然百般不愿意:因为有很多突破,当然要吃苦,她是知道的,享受安逸是人的天性,她当然也不愿去“吃苦”。
我确实有一些“利诱”,但即便如此,她去了前三天,天天都哭着要回来,当时她身上还有荨麻疹,我自己也有很多的不忍心,几乎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把她接回来。
可是幸好,因为DE的规则,我们母女百爪挠心地度过了痛苦的三天后,她再也没有给我打电话要回来。
21天到了,我去接她,你能想象她见了我之后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她说:“妈,你知道吗?我还是个‘社牛’哎!(她原来总说自己是个‘社恐’)”
接着她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辉煌战绩:她交了12个朋友、她跑了人生第一个半马、她获得“色彩天才奖”……
巨大的突破,让我女儿兴奋得跟我念叨了一周,在回家的第一周,她言必提夏校,她爸爸买了一个握力练习器,我说:那是爸爸练的,你还小,练不动!她拿起来就练,说:我可是去过夏校的!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还有什么比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更重要的事情吗?
如果孩子在现实世界不断获得这种突破,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网络游戏对他的诱惑实在是不值一提!
接下来我要说说我为什么要反对你学习尹建莉老师的做法?
我理解尹建莉老师的做法大概是:主动让孩子得一次“病”,从而产生“抗体”。
我在网上看到尹老师的女儿沉迷游戏的时间是一年多,据一篇文章说:“女儿玩了一年多游戏,逐渐学会了自我掌控,把该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提高了。尹建莉认为这才是女儿玩游戏的真正收获,比单单考出好成绩还重要——因为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
我很欣赏尹老师的做法,但是我不建议你学她这个做法。
第一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不是尹建莉老师,你的孩子也不是她的孩子。
我们可以向尹老师学习,学习她身为父母的格局和修为,以及她对游戏的理念,我都完全认同。
但是:尹老师本身是搞教育的,她怂恿女儿打游戏,是因为自己有这个定力。她也相信女儿最终能从游戏中出来,即便如此,尹老师自己也有暗暗着急的时候,只不过她的定力更强,能让她更加尊重女儿,也不至于破坏亲子关系。
但是如果是一个焦虑感很强的妈妈,自家娃有一年的时间天天玩游戏,还影响到了学习,就说你着不着急吧?我估计有些家长真的要急疯了!
所以真的顺其自然就好,我特别赞同尹老师说的:“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必妖魔化,但是也真的不用去“怂恿”孩子玩游戏,只怕最后玩不起的是你自己。
带着平常心,孩子要玩,就随他玩,哪怕任他“过瘾”,但是用不着在孩子不玩的时候主动“劝”孩子玩。
尊重自己目前只能到的地方,太远的地方,让你一天就到达,你除了逼疯自己和孩子之外,并不会让你有更多更快的成长。
第二,我的看法,对于诱惑,不仅只有“先接受,再出来”这一条路。
对于诱惑,晚点接受也许更好。或者主动避开也没什么不可以。不是非要经过诱惑的“洗礼”才能成长。
《青春期大脑风暴》作者丹尼尔·西格尔也在本书中提到他的两个朋友的孩子便因为过量使用药物而丧失了生命。一个死于交通事故,另一个死于吸入了自己的呕吐物,独自死在大学宿舍里。“因此,当父母为使用药物的问题而焦虑不安时,青少年应该理解父母在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全,他们应该坚持的一种做法是完全避免这类物质”。
“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应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酒精成瘾,这是非常重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因为滥用药物而导致成瘾。青少年越早接触酒精和药物便越容易成瘾。事实上,成瘾的简单定义是在人们知道某种行为会损害他们的生活后,依然继续做出这种行为。药物滥用与成瘾之间的边界是很模糊的。”
虽然丹尼尔·西格尔在本章谈的酒精、药物成瘾,但是我觉得用在游戏也是互通的。
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到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地步,一个从两三岁就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一个从十多岁才开始玩手机的孩子,哪个孩子更容易成瘾呢?
答案不言自明。
对于游戏,成人也会上瘾的,但是成人会自己走出来,就如尹建莉老师的女儿一样,自己上瘾,自己出来。
我在上研究生二年级时,也迷上了打游戏,疯狂打了一个月之后,才从疯狂中出来,幸好,那时我已离开家,如果有父母管着我,我估计会更长时间才能出来,或者我为了对抗父母,一直出不来也未可知。
更重要的是,我上研究生时,已经快30了,我有足够的管理自己的能力,即便我之前完全没玩过,我也能从沉迷中走出来。
对于诱惑,还可以远离。
我的侄女,因为自己感觉到了手机游戏对她是一个诱惑,她在上初中时干脆不使用手机,她成为全班唯一一个不用手机的学生。
初中升高中时,她考入了北京四中,现在她用手机了,发现自己也可以抵制诱惑了。
她的办法是:在自觉无法抵制诱惑时,远离手机,直到那个诱惑不再是诱惑。
作为父母,不是简单地学习“方法”,那会让你更加无奈和崩溃,因为你发现用在别人身上的好办法,在你的孩子这儿统统失效。
尹建莉老师能主动让孩子玩游戏,是她的格局足够大,修为够高。我们要学习的其实是她的格局和修为,而不是方法。
美国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说:“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我套用一下第一夫人的话,就是:优秀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你的格局有多大,你能走多远,你才能带领你的孩子走多远。
欢迎留言和提问,我们一起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王宏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焦点解决中心焦点解决高效教练、两家青少年戒除网瘾机构导师,焦点解决父母成长营创始人,《壹心理》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