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的一幕出现了!印度公开中国导弹残骸,美英法日上门求共享

印巴停火之后,印度做了件恶心事。

一堆来源不明的金属碎片,在印度被吹成击落中国导弹的战果。

他们将中国导弹碎片贴上“战利品”的标签全国巡展。

展览还没办几天,美英法日纷纷上门求共享研究。

这场自导自演的胜利秀,准备如何收场?

在印度这次巡回展览中,所谓的“战利品”包括各种导弹碎片、无人机残骸、弹药壳体等。

这些东西大多是在印巴最近一轮边境冲突之后,由印军在战场或周边区域收集到的。

有意思的是,展览里放得最显眼、宣传最用力的,不是印度自家的武器,而是中国导弹霹雳-15E残骸。

印方没有详细说明这些导弹的来源,只表示是从冲突现场获得的。

从公开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些导弹残骸已经严重变形。

一些部件烧焦、断裂,显然经历过爆炸或高温的破坏。

这枚导弹是怎么来的?是印军成功击落?印方对此做了模糊的处理。

别人不清楚是正常的,印度自己难道也不清楚?

在一些展览现场,有印度军迷拍照时发现了一块看似熟悉的导弹碎片。

这一块金属片经过辨认后,被指出可能是印度自家防空系统S-400的部件。

S-400是印度向俄罗斯购买的先进防空系统,目前已经在边境地区部署。

如果这个碎片真的是S-400导弹的残骸,那么它怎么会出现在战利品的展台上?

印度方面的解释是,那是巴基斯坦的导弹碎片。

但这个说法并不能让信服,是不是印度的S-400在冲突中误伤了自己人?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这样的展览反而让印度军方的指挥和识别能力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展示的本意是展现军力,但如今却变成了一个被人质疑的翻车现场。

虽然印度对外宣称这些导弹残骸没有研究价值,但事情的发展却没有这么简单。

据多方消息显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几个国家,都已经向印度表达了兴趣。

希望能够研究一下这枚霹雳-15E的残骸。

看样子这几个国家希望借此机会对中国近年来导弹的发展水平进行技术分析。

哪怕只是一小块碎片,也可能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但是我们不用太担心。

毕竟这只是残骸,不是完整的导弹。

导弹在击中目标或者自毁的时候,往往会严重损坏其内部的核心部件。

包括雷达导引头、推进器、弹头控制系统等。

能留下来的,基本只是外壳和部分结构件。

这种霹雳-15E属于外贸版,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出口使用的,性能和技术上会有所降级。

不可能和中国自用版完全一样。

所以西方国家即使研究,也只能触类旁通,不可能一窥全貌。

这枚导弹的生产时间大概率已经是10年前。

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的武器系统早已经升级换代,现在的主力空空导弹早就不是这个型号了。

从实用角度看,这些国家或许能分析出一些参数和材料特性,但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突破性情报。

面对外界的关注,印度媒体也不甘示弱。

很快就有印度国内的专家站出来表示:霹雳-15E不如国家研发的阿斯特拉MK2导弹更先进。

阿斯特拉MK2目前仍处于研发状态,尚未正式服役。

而在最近的冲突中,印军也并没有使用这款所谓的先进导弹。

唯一服役的是阿斯特拉MK1,其性能相对普通,在国际上没有形成很大影响力。

既然你们有更先进的导弹,为什么不在战争中用上?

难道说导弹只存在于实验室和演讲稿中?

这种眼高手低的问题在印度军工系统中并不少见。

研发周期长、技术标准频繁调整、项目管理混乱,都是被人诟病的问题。

这也是印度在发展本国高端武器时屡屡开头热闹,结尾无果的主要原因。

这次霹雳-15E的残骸风波,还揭示出一个更深层的变化。

国际军事情报正在通过武器残骸展开新一轮博弈。

印度这次掌握了一个高价值的信息样本,立刻引来多个西方国家主动登门。

这种情报交换并不是新鲜事,但很少如此公开化。

对于印度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选择共享,可以换来西方的技术合作和更多战略支持;

如果拒绝,可能影响与美国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甚至在信息情报体系中被边缘化。

要知道,近年来美国和印度已经签署了几项关键的军事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情报数据的共享。

如今手握霹雳-15E的印度,无疑处于一个技术过渡点:

既想保住自主性,又不愿轻易交出手中筹码。

而中国这边,显然也早就考虑到外贸导弹可能泄密的风险。

外贸型号在设计之初就设有多重防泄密措施。即使残骸被他国获取,也只能获得一些非敏感信息。

从这个角度看,霹雳-15E反而变成了中国武器技术进步的反向证明。

正因为它被关注、被分析,才说明它足够先进、有威胁力。

目前,印度的这场全国巡回展仍在继续。展出的导弹残骸是否真能成为胜利的象征,民众心中各有判断。

印度是否会公开与他国共享这些数据?中方是否会就此表态?

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观察。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