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先生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家年营收超千亿、手握歼-20核心技术的军工巨头,竟然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国企以174亿元“白菜价”收入囊中?
这桩看似匪夷所思的收购案,背后藏着怎样的棋局,是资本运作的烟雾弹,还是国家战略的深谋远虑?
更耐人寻味的是,交易达成后,资本市场竟异常沉默,连一贯嗅觉敏锐的华尔街投行都集体噤声,这场“蛇吞象”的戏码,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涉事主角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旗下的成飞集团,中国最顶尖的航空制造企业之一。
成飞不仅是歼-20隐身战斗机的摇篮,还承担着枭龙战机、翼龙无人机等明星装备的研发生产,技术含金量堪称国之重器。
然而,这样一家企业却在2023年初被中航电测以174亿元收购,而同年成飞的净资产估值高达240亿元,交易价仅为净资产的72%。
成飞集团的历史几乎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同步,自1958年成立以来,这家企业先后研制出歼-5、歼-7、歼-10等经典机型,更以全球瞩目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歼-20奠定了其“中国军工脊梁”的地位。
根据2023年财报,成飞集团总资产达1216.76亿元,年营收749.68亿元,净利润24.23亿元,而且它们其参与的C919大飞机机头、AG600水陆两栖飞机等民用项目,更展现了军民融合的硬实力。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家技术巨头长期受困于高负债率(2023年资产负债率89.32%)和资金压力。
毕竟军工装备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仅2022-2023年,成飞研发投入便高达22.12亿元,国际局势的紧张加剧了对先进战机的需求,例如歼-20的产能提升、新型垂直起降战机的研发都需要资本的输血。
对比国际同行,美国洛马公司市值超千亿美元,欧洲空防集团市值超600亿欧元,而成飞的交易价不足25亿美元,甚至不及一些互联网初创企业的融资额。
如此悬殊的估值差距,这或是国资体系内的“左手倒右手”,但蹊跷的是,收购方中航电测的主营业务是飞机测控设备,年营收不足20亿,如何吞下成飞这样的庞然大物?
按常理,涉及军工核心资产的并购案必会引发资本狂欢。
但此次交易公布后,A股市场反应平淡,中航电测股价虽一度涨停,但外资机构罕见地未发布任何研报。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主流媒体如路透社、彭博社仅作简短报道,未深入分析,这种反常的“冷处理”姿态,与中美博弈背景下西方对中国军工的关注度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表面上来看,这场金额与成飞集团的体量形成巨大反差,毕竟174亿元仅为其2023年营收的23%。
但这并其实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战略性资产重组,毕竟中国军工企业的核心资产始终由国有资本控股,这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
有金融界人士透露,成飞的核心资产可能并未完全注入交易标的,例如歼-20的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仍由更高层级的国资平台掌控。
另一种猜测是,此次收购实为混改试点,通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规避国际审查,为后续资本运作铺路。
毕竟,若直接以成飞名义融资,很可能触发西方“实体清单”的连锁反应。
以成飞集团为例,其母公司中航工业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旗下上市公司如中航电测的资本运作,均需遵循“核心资产不上市”原则。
在2023年1月,中航电测宣布发行股份购买航空工业成飞100%股权,交易作价174.42亿元,正是这一政策框架下的合规操作。
抛开资本迷雾,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这桩收购或暗合“军民融合”的深层布局。
近年来,中国军工企业加速向民用领域渗透,例如成飞曾为波音、空客供应零部件,其复合材料技术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通过将优质军工资产装入民用上市平台,既能吸纳社会资本反哺军工研发,又能以市场化名义突破技术封锁。
典型案例是美国的通用电气,其航空发动机部门既为F-35供货,也为商用客机提供动力,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收购案公布同期,成飞与比亚迪合作成立新材料公司,开发轻量化汽车部件。
这种“军转民”的迂回战术,既能规避“中国威胁论”的政治压力,又能打通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更深层的考量或是应对美国的技术围堵,2022年后,美国对华芯片、航空材料的禁运不断加码,甚至施压盟友中断与中国军工企业的合作。
将成飞资产“化整为零”,通过民企渠道采购海外设备和技术,或是一种反制策略,例如,荷兰ASML的光刻机无法卖给军工集团,但若采购方式“民用科技公司”,便可能绕开监管。
类似操作早有先例,华为通过海思半导体分散研发链条,中兴则设立多家子公司规避制裁。
而成飞的收购方中航电测,其股东名单中隐现多家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企业的身影,这种交叉持股结构,恰似一套“防断供”的备份系统。
纵观全球,顶级军工企业多为混合所有制。
中国军工体系的改革方向,或许正是通过此类“低调收购”,逐步引入社会资本,最终打造出类似洛马的巨无霸。
值得玩味的是,2023年底,成飞悄然变更了工商注册信息,新增“智能装备”“新能源”等经营范围。
结合中国正在推进的“低空经济”战略(无人机物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这家老牌军工厂可能正转型为覆盖军民两用的超级供应商。
若真如此,174亿元的收购价,未来或成资本市场的“世纪捡漏”。
通过资产重组,可整合成都、绵阳、自贡等地的航空产业集群,形成以歼-20、运-20、直-20为核心的“三机协同”生产体系。
尤其是重组后的企业,将承接更多民用航空订单,例如C919客机供应链中的钛合金锻件、航空复合材料等,在2022年,航空工业集团军民品收入比例已达到4:6,重组整合有望进一步提升民用市场渗透率。
这桩收购案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多维棋局,表面是资本市场的寻常交易,暗线却关联大国竞争的顶层设计。
当外界还在纠结“白菜价”是否贱卖国资时,真正的棋手或许早已落子下一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军民融合与国家安全的双轨上,中国军工正以更隐蔽、更灵活的方式,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权力版图。
参考信源:
证券时报
2024-10-15 00:00中航电测百亿级“蛇吞象” 军工央企并购加速证券化进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