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是战士成长的摇篮,是培育人才的大学校。今天我们跟随原兵种政治部干事,后任武警部队学院副院长(少将)的张佩芳战友,来个金子里取钻石,一同了解七支队三位才俊的奇彩人生。
七支队的三个才俊战友
基建工程兵七支队战友出才俊。与我熟悉的,有许国泰,我国思维理论研究领域的名人;李小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诗人,《诗刊》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廉,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前排左二作者,右一王晓廉,右三许国泰,后排右一李小雨
七支队有重视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传统,主要途径是:经常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审稿编选出版诗集,参与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编选等等。七支队前身是铁道兵十五师,1976年初改编为基建工程兵后,这个传统依然延续。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我和这三位战友就多次参加这些活动。我们原本不在一个团,但那几年时间,我们经常一起学习创作或者编书,有时半个月,有时一两个月,最多时半年。彼此之间就越来越熟悉了。
01
O N E
许国泰
许国泰号称中国思维魔王,点子大王。八十年代在南宁研讨会上与日本专家博弈,以曲别针为例证推出的许国泰坐标法思维,曾引起广泛关注。
更有意思的是,他与原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华国锋同志,与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都有过交集。
我和许国泰初识,是1972年9月。我们一起参加师宣传科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许国泰是1965年从天津入伍的老兵,那时是64团政治处书记,后来任连队副指导员。
▲许国泰,前排右三
那次学习班共半个月时间。此后几年,我们一起学习和共事的机会和时间,就越来越多了。
多年交往,许国泰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思维活跃,遇事不愿循规蹈矩,喜欢出新点子,常有奇思异想。
粉碎四人帮后,许国泰和王晓廉合作,写了一首长篇抒情诗,《华主席,请接受三军将士的敬礼》。首发人民日报,好评如潮。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数万人参加的庆祝活动中,这首诗经艺术家朗诵,电视台转播,风靡全国。许国泰和王晓廉名声鹊起。
时隔多年,华国锋同志在家颐养天年,许国泰与另一位战友一起,到华老家去看望他。许国泰把刊登三军敬礼诗篇的那期《人民日报》,放大复印了一份,给华老看。
华老在复印件上签了名,又让秘书拿来名章,让他们盖上,还给许国泰做留念。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当年是基建工程兵英模人物,1978年,曾作为基建工程兵的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许国泰那时已是《基建工程兵》报科技版的编辑,专门采访了任正非,以人物姓名为标题,写了一篇特写,报道任正非的先进事迹。
任正非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期间,组织会议的一位领导得知,任正非竟然不是党员,便打电话给基建工程兵主要领导同志,询问原因,表示关切。
兵种领导同志亲自过问,要求解决任正非入党问题。许国泰奉命专程下部队去调查。
原来,问题并不复杂,主要是其父亲政治背景问题。
经过重新调查,支队一级组织认为不构成问题。
但到了基层,仍有阻力,毕竟是那个年代嘛。
许国泰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当任正非的入党介绍人。支队政委随即也表示了同样的态度。
许国泰和支队政委有如此明确的态度,任正非入党的阻力,就这样被化解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任正非终于入党了。许国泰写了一篇消息,刊登在报纸头版最醒目的报眼位置,时间已经是1979年2月了。
多年后,任正非已成为全球瞩目的企业家,华为公司已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许国泰曾应邀去深圳华为公司总部做客。许国泰后来告诉我:任总送他几件华为最新产品,作为纪念。
许国泰敦于友情。八十年代初,我在《解放军文艺》上先后发表了4篇小说。许国泰作为基建工程兵报科技版编辑,专门挑选其中一篇科学幻想小说,在他负责的版面,分期连载。
02
TWO
李小雨
我和李小雨认识比较早,1972年到1973年,我们俩那时都是战士,一起参加过师宣传科的几次文艺创作骨干会。不过时间都很短,没多少交谈。真正开始熟悉起来,是1974年的诗歌改稿班,这次相处时间大约六七周。
李小雨那时在部队已小有名气,在报刊发表了很多风格清新的诗歌。
李小雨家学渊源。他老爸李瑛是全国著名诗人,那时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后来又任总政文化部长。她家里藏书多,从小就有读书的优越条件。业余时间聊天,李小雨与其他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战友,常聊名著,例如,《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战争与和平》等等。那个年代,从农村来当兵的,没机会接触这些名著,只能旁听,插不上话。
1974年初冬,师宣传科举办了一次大型文艺创作学习班。学习班下分诗歌组,小说组,美术组,各个团的文艺骨干共五六十人,地点在北京林学院。李小雨,许国泰和王晓廉都参加了。
那时,我已是宣传科干事,奉命带队,负责学习班的日常管理。
那次学习班一共半年多时间,我和李小雨更加熟悉了。
李小雨为人文静谦和,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从不与人争执。家庭条件优裕,但从不张扬。大家一起聊天时,如果对聊到的话题不感兴趣,她就常常一个人出神,若有所思。有人发现了她这个习惯,就说:李小雨在构思呢。
因为学习和写作常熬夜,李小雨起床晚,有时早饭也不吃。我知道她的习惯,就不作苛求。有一天,李小雨早饭时没见,中午饭都吃完了,她的宿舍门还关的严严的,里面没什么动静。我有点不放心,使劲敲了敲门。门开了,原来在屋里。她说写点东西,忘时间了。
我看了看她摊在桌子上的稿纸,她正在从笔记本上往稿纸上誊抄一篇稿件。是一首诗,题目是《论无产阶级专政》。
过了不长时间,解放军报就在第四版发表了这首政治抒情长诗。我这才知道,李小雨原来也能写另一种风格的诗呢。
▲李小雨(右一)与诗歌班战友
半年的学习班结束后,李小雨回到64团卫生队,我们也偶尔有机会碰面。64团参加学习班的战友徐天湘,干部子弟,经常有门路弄到电影票或者文艺演出票,约好一起去看。多数是在64团部旁边二七剧场,有时在其它地方。
那次,已经是1975年初夏了,徐天湘又搞到几张演出票,是河南话剧团进京,参加文化部调演的话剧《战太行》,在东单剧场。结果,凑巧几个人都有事,只有我和李小雨去了。
看完演出后,时间还早,天气也好,我和李小雨顺便在长安街走了一会儿,聊聊天。我问她:你的事到底怎么办?
李小雨神色黯然,只淡淡说了一句:我也不知道。
那时,她提干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李瑛同志曾对我们宣传科谭国兴科长表示过,希望小雨继续留在部队。宣传科的同志,尤其是谭科长,做了很多工作,尽了极大努力。
我后来才知道李小雨的问题卡在哪里。她是卫生队的人,但在外面漂的时间多,卫生队工作指望不上她,对她的事就不积极。谭科长曾考虑把她直接提为宣传科干事,政治部的主要领导又认为诗人于机关的实际工作无补,说什么也不同意。
后来,拖的时间长了,李小雨超过了提干的年龄,只有退伍了。
她到了《诗刊》社,在新的天地里,施展才华,终于成为全国著名诗人。她出版的诗集很多,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韩等多国文字。
03
THREE
王晓廉
王晓廉是后勤部直属修理营三连战士,1972年入伍,黑龙江鸡西市人。
王晓廉天资聪颖,1974年4月,我们一起参加一个诗歌学习与改稿班。学习班还没结束,他的几首短诗,就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
当年10月,我到宣传科当干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组协商与我们合作,由宣传科抽调诗歌创作骨干为他们审稿,编辑出版诗集。王晓廉与许国泰、李小雨和我都在其中。半年多时间,我们一起工作,筛选全国各地的来稿,最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全国工农兵诗选《洪流集》。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向七支队宣传科提出,借调王晓廉与许国泰到诗歌散文组当编辑。宣传科全力给予支持,与他俩的所在单位,后勤部和64团协调,促成此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后来曾多次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王晓廉与许国泰在湖南韶山
粉碎“四人帮”后,王晓廉与许国泰合作的那首激情澎湃的长诗《华主席,请接受三军将士的敬礼》,就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期间创作的。
王晓廉文学创作成果斐然。他从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除了散见于150多家报刊发表的诗歌、散文外,还有结集出版的《水阔天高》等13部著作。另有《美丽的兴凯湖》等5篇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学语文课本。
王晓廉对家乡一往情深,他的大量作品都是写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的,其中,写兴凯湖的专著就有三本。
前几年,他又完成了一项大工程——历时两个月,行程八千余华里,带着几个青年摄影师,驾车从黑龙江源头直到入海口,横跨中俄两国,进行考察采风活动。黑龙江下游,有1900余华里在俄罗斯境内,地域陌生,未开辟旅游路线,言语不通,山高路远,旅途危险,都被一一克服。随后,出版了散文集《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他的家乡鸡西市,专为此书举办了研讨会。
李小雨于2015年因病去世。我从光明日报上看到李瑛怀念女儿的长诗,心里被老诗人的诗篇触动,就给王晓廉打了个电话,缅怀与感慨兼有。王晓廉提议,老战友聚一聚,叙叙旧。王晓廉通知了许国泰。我通知了宣传科的另位战友。
事有凑巧,那天许国泰临时接到海南省一家公司的邀请,请他去帮忙搞策划,出出点子。
在登机之前,许国泰给我来电话表示抱歉,说实在推不掉。
我们几个人都理解。快七十岁了还不得清闲,谁让你点子大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