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新机堡亮相,厚度近4米可免疫绝大部分垂直打击,有何深意?


近日,央视媒体上曝光了精锐“王海大队”装备歼-20的画面。但是,歼-20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更令人新奇的则是位于画面右后方、占据了不少画面的机堡式恒温机库。对于装备歼-20的部队来说,这么厚实的机堡确实令人感到新奇:什么时候,歼-20也用上这样的机堡了?

实际上,这一个机堡大有来头。按照公开资料显示,歼-20的机高为4.69米来看,该机库光是厚实的大门就至少高5.5米甚至以上。注意:同别的国家为减少开口面积、提升强度的机库门而专门设置的垂尾窗口不同,这一扇大门直接采用了两片侧开式设计。这表明,这个机堡是专门为歼-20这样的双发重型战斗机准备的。但此时这一扇大门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渺小:其实,还是因为机堡的穹顶太高了!

央视的报道

按照比例来估算,这个机堡的穹顶至少达到4米厚。考虑到其除了钢筋混凝土以外还会掺杂有其他的材料,基本等同于免疫绝大多数垂直打击。虽然不要求能够扛住“宝石路”精确制导航弹,但至少是其他普通制导航弹、对地打击导弹所无法击穿的。

机堡的概念诞生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在开战时突袭了埃及空军基地,但后者的战斗机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露天停机坪,毫无防护。仅一个上午,以色列空军大开杀戒,埃及空军在地面上就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经此一役,许多人认识到机堡的重要性。不同于依山而建的大型地下机库,普通的机棚只有顶部薄薄的一层金属皮用来遮风挡雨,这简直是航炮炮弹就能贯穿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军用机场附近都不会有十分大的山脉遮挡,暴露在外却加固了顶部的机堡逐渐变成前线空军基地战斗机的标配。

为了备战,这些机堡普遍具备采用了接近半圆形的设计,能够均匀分散顶部受力。机堡的设计除了考虑常规对地打击以外,还考虑到核战条件下的生存:为此,机堡一般具备三防能力,虽然不至于直接承受核弹的打击,但也能确保内部隐蔽的人员、战机不至于受到核辐射和尘埃的影响。

同时,机堡的内部一般装有充电、加氧、加油装置和简单的调试装置,确保战斗机能够在内部整备充分后可以在驶出机堡后不久就马上投入到作战中。而当各国都装备了五代机后,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五代机的维护时间明显较传统的四代半战斗机要长。

五代机娇贵的隐身涂层或者薄膜,就是其维护时间长的根本原因。战斗机除了返厂大修以外的时间基本都必须呆在基地,而机堡内就必须拥有一套恒温系统。从王海大队装备了歼-20、同时升级了机堡来看,机堡内应当具有恒温设施,完全可以在机堡内实现歼-20的日常维护工作。

而机堡的装备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空军来说,也确实是意义重大。歼-20隐身涂层的皮实耐造也是出了名的,全球的五代机都必须设置恒温机库,在歼-20这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前曝光的歼-20大多用的是联排机棚,而非恒温机库,至于中国空军基地中机堡的曝光更是屈指可数。2016年曝光的歼-10机堡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歼-20机堡这么厚的顶层。

考虑到机堡布局的特性,其一般是2~4个机堡部署在一处,以此类推。机堡和主滑行道之间还有滑行道连接,分散性、隐蔽性相当良好。这一点和能在卫星上看到的、呈长条状的联排机棚根本不同,抗打击性强了不少。不过,也是因为这些,建造机堡的成本较机库完全不是一回事:通风管道、电路、输氧管、油管等设备的埋设都需要极为高昂的价格。

哪怕在2021年采访王海大队时,王海大队使用的还是联排的机棚,防御能力如上文所说,根本抵挡不了航炮炮弹的贯穿射击。仅仅一年的时间,两次短短的电视曝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部队从机库升级到机堡,这么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度的升级,已经充分证明了备战的紧迫性。

在8月份进行的台海综合演训中,王海大队和杜凤瑞大队装备的歼-20、歼-16两型战斗机均有出阵。王海大队的主要作战方向明显指向台海,而以小见大地说,中国空军东南沿海一线的部队已经在为武统行动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在未来,不光将有更多的机堡亮相,还将在群众面前展示出中国空军强大的战斗力。

在武统作战中,台伪军自然不可能拥有可以砸穿机堡顶部的武器。按照台伪军目前的装备来看,它们至多拥有1000磅无制导航弹或是“雄升飞弹”,但是这二者基本不具备钻地打击能力,因此也就威胁不到机堡内的歼-20战斗机。更何况安徽芜湖距离中国福建一带的海岸线就拥有至少400公里的距离,已经算作“二线机场”。

参照8月份的“锁台军演”来看,中国海空军完全有把握在武统行动启动之初就夺下完整的制空权,战斗机根本不可能深入到内陆投放炸弹;甚至地面巡航导弹部队能够发射导弹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如果有巡航导弹能够先手发射,那么深入内陆飞行的巡航导弹也需要突破几层由防空导弹等组成的防御圈,如果这些机堡的建设直接解释为“有备无患”,未免太过于牵强。

但是,王海大队的机堡之所以留出了这么大的冗余,恐怕除了应对台伪军“雄升飞弹”以外,真正的用途是应对美日远程打击力量的介入。毕竟机场所面对的方向不只有台海,还有东海,或者说东海才是他们真正的主战场。一般情况下,在发生战争时候,己方的机场也是敌方首要打击的重要目标。

台湾、日本或许没有这样强大的对地打击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没有。不过,机堡真正面对的并非如GBU-28这样的钻地弹,该型钻地弹虽然拥有7.2米的最大钻地深度,但射程只有22公里之多,想想就知道不太可能有战机能够深入领土三百多公里投射这样的导弹。但是,关键在于台伪军目前已经下单了“海马斯”火箭炮,未来将购买最大射程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陆军精确导弹”;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性能都不容小觑,这才是短短1年时间内就升级机堡的根本原因。

台军的“海马斯”火箭炮最主要的装备是800余枚“陆军精确导弹”,辅以29辆发射车,准备时间短、作战时极其灵活;“战斧”巡航导弹虽不至于直接由美军军舰、军机向中国发射,但俄乌战场上已经出现了美国AGM-88反辐射导弹临时加装在乌军米格-29战斗机上的画面,美军能够作出“秀下限”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并不能排除未来美军向台军提供信息情报支援、远程导弹所需的技术、发动机等零部件的可能。

总体来说,如果只需要面对台海一线方向,机堡的设计可能就不会这么厚,或者说机堡只会在少部分军事基地中见到。但东南沿海所考虑的不光是武统作战,还有潜在的美日介入的风险,那么在此时机堡的防护就必须相当厚实。乌克兰尚能通过各种手段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打击,我们自然不可大意轻敌。毕竟歼-20的成本也相当高昂,损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