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不到18岁,却出了两位开国上将

2025年05月07日11:15:24 军事 1100

1933年,中央苏区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虽然红军已经连续取得了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接连的战斗也让红军损失惨重,兵力紧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特殊部队——少共国际师诞生了。这支部队仅存在一年半,却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在战火中锤炼出两位开国上将,用热血书写了青春与革命的传奇。

一、“娃娃兵”上战场:少共国际师的诞生

1933年8月,江西博生县(今宁都)的乡间小路上,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正列队前行。他们大多穿着不合身的军装,有的甚至赤着脚,但眼神坚毅,步伐整齐。这是少共国际师的成立现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队。

仅存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不到18岁,却出了两位开国上将 - 天天要闻

当时,中央苏区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红军主力在连续作战中损失惨重。为了补充兵源,红军发出号召:“保卫苏区,青年当先!”短短三个月,近万名14至18岁的青少年报名参军。他们中许多人连枪都没摸过,却高喊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组成了少共国际师。由于战士们年龄都很小,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娃娃兵”。这支部队首任政委是萧华,他当时才17岁,虽然很年轻,但能力却很强,在之前的战斗中早已崭露头角,毛主席还曾带他来到红四军政委罗荣桓面前,对罗荣桓说:“这个孩子日后大有出息。”

二、从学生到战士

少共国际师的成员除了农民子弟和孤儿,还有不少是苏区的学生,他们白天训练刺杀、投弹,晚上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课。没有子弹,就用木棍代替步枪;没有教材,政委萧华亲自编写革命歌谣:“同志们,向前进!我们是少共国际师,用刺刀开辟新天地……”

仅存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不到18岁,却出了两位开国上将 - 天天要闻

尽管条件艰苦,但少年们的斗志昂扬。一名战士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虽小,但心比天高;敌人虽凶,但我们不怕!”

三、血火淬炼:少共国际师的战斗历程

少共国际师从成立到解散仅一年半,却经历了红军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卫苏区的重任。1933年12月,少共国际师迎来首场大战——团村战役。当时国民党军三个师向苏区推进,萧华率部埋伏在山间。战斗打响后,少年们如猛虎下山,用刺刀和手榴弹与敌军贴身肉搏。一名战士回忆:“敌人看到我们个子小,起初哈哈大笑,后来被我们杀得哭爹喊娘!”

此战少共国际师歼敌千余人,但自身也付出惨重代价。许多战士第一次上战场就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令人惋惜不已。然而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加惨烈的战斗。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途。少共国际师被编入后卫部队,与红五军团一样,负责掩护主力突围。一开始,部队连续突破几道封锁线,进行得比较顺利,然而谁也没想到,敌人集结了大批军队在湘江设下包围圈,势要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也正是在湘江战役时,这支少年部队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

仅存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不到18岁,却出了两位开国上将 - 天天要闻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湘江两岸布下重重封锁,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少共国际师奉命死守渡口,为中央纵队争取时间,战士们用身体堵住敌人的冲锋,子弹打光了就抡起大刀。当时的师长是彭绍辉,平江起义走出来的猛将,他身先士卒,左臂中弹后仍高喊:“人在阵地在!”

几个昼夜的阻击战后,少共国际师损失惨重,由成立时的八九千人锐减至不到三千人。江面上漂浮着战士的遗体,江水被染成红色。一位幸存者回忆:“我们班12个人,最后只剩我一个。他们最小的才14岁,连名字都没留下……”

1935年初,红军转移到云贵地区,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战斗人员锐减,尽管各军团、师、团、营、连的番号依然存在,但有的军团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师,有的师的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团,有的连队才几十个人。为此组织上决定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此时少共国际师剩不到千人,因伤亡过大,部队被编入红一军团。这支少年铁军虽解散,但他们的精神融入了红军血脉。

四、战火中走出的开国上将

少共国际师虽然只短暂得存在一年半,但为许多战士的成长埋下了火种。其中,萧华和彭绍辉从“娃娃兵”成长为共和国上将的故事尤为传奇。

仅存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不到18岁,却出了两位开国上将 - 天天要闻

萧华将军大家都不陌生,他12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红军,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时,他仅17岁,却是全师的主心骨。战士们说:“别看他年纪小,讲起革命道理,三天三夜不带停!”少共国际师解散后,萧华调至红1军团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他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于作战勇猛,功勋卓著,职务晋升很快,历任115师343旅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四野第13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务,成为了一名正兵团级干部。1955年,39岁的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开国上将中最年轻者之一。

彭绍辉将军的一生同样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反“围剿”中失去左臂,但仍坚持不下火线,毛泽东赞他“独臂能挡百万师”。长征前夕,彭绍辉临危受命,出任少共国际师师长,与政委萧华并肩战斗,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部队到达遵义后,随着少共国际师撤编工作的展开,该师领导也进行了调整,师长彭绍辉调至红1军团司令部,任教育科科长。此后,彭绍辉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率部横扫西北,在兰州战役中歼灭马家军主力,立下了汗马功劳,1955年,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

仅存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不到18岁,却出了两位开国上将 - 天天要闻

英雄不问年少,信仰不惧刀枪。那些牺牲在战火中的少年,与活下来的将军们一样,都是值得我们敬佩,永远铭记在心。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胡塞武装称对以美目标实施多次军事行动 - 天天要闻

胡塞武装称对以美目标实施多次军事行动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资料图)当地时间5月7日,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发表声明称,该武装成功实施了三次针对以美目标的军事行动。声明称,第一轮行动其出动两架无人机,袭击了以色列的拉蒙机场;第二轮行动则出动“雅法”无人机,打击了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地区的以方关键设施。声明还指出,胡塞武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