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称为中国“水果第一股”的洪九果品,最近公告称,公司的高管被“一锅端”了!公司经营也陷入极端困境。
洪九果品(06689.HK)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重庆,曾是中国最大的榴梿分销商和“水果第一股”,公司成立20年时,即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过670亿港元。
公司以“端到端”供应链模式著称,直接从东南亚原产地直采水果(如榴梿、山竹等),通过自有加工厂处理后分销至商超,巅峰时期占据中国榴梿市场10%的份额。上市前,洪九果品曾获阿里巴巴、顺丰控股、招商资本等7轮融资,被视为生鲜行业的明星企业。
那怎么会沦落到今天高管都被抓的地步呢?
高管集体被“一锅端”事件始末
1. 涉案人员与罪名
2025年4月16日,洪九果品公告称,董事长邓洪九、董事彭何、江宗英(邓洪九妻子)、杨俊文(邓洪九外甥)、谭波及监事会主席余利霞等6名核心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涉案高管包括全部执行董事团队及家族成员,暴露公司治理的家族化特征。

2. 事件导火索
2023年四季度,公司向34家“空壳供应商”突击支付34.2亿元预付款,占全年预付款的76.6%。这些供应商多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无参保人员的关联公司,部分交易甚至存在“左手倒右手”的虚构行为。核数师毕马威因无法核实交易真实性辞任,导致年报“难产”及停牌。
这跟国内很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迹象非常像!
3. 资金链与财务危机
现金流长期为负:2019-2023年上半年累计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44.5亿元,2023年上半年账面现金仅5.57亿元,但银行贷款高达27.76亿元,贸易应收款达86.73亿元。
质押与债务压力:控股股东邓洪九夫妇多次质押股权融资超5.6亿元,2024年公司涉及司法案件182起,邓洪九夫妇被列入失信名单。
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1. 商业模式的结构性缺陷
“端到端”模式的致命伤:上游需全额预付采购款,下游需向商超提供长账期(平均188.5天),导致资金沉淀严重。2023年上半年应付账款仅占流动负债18%,而贸易应收款占流动资产62%。
依赖资本扩张:2019-2022年营收从20.8亿元飙升至150.8亿元,但现金流缺口同步扩大,本质为“以现金流换规模”的资本游戏。
2. 家族治理与风控缺失
董事会核心职位由邓洪九家族成员把控(妻子任总经理、外甥任副总经理),决策缺乏制衡。审计师质疑预付款异常时,公司未配合调查,反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只能一声叹息了!
3. 行业共性问题
生鲜行业普遍面临供应链效率低(损耗率15%-20%)、加盟模式失控、资本催熟后遗症等问题。洪九果品事件与百果园关店、鲜丰水果上市折戟共同折射行业困境。
事件影响与教训
1. 公司现状
停牌与退市风险:自2024年3月停牌已超一年,按港交所规则若18个月内未复牌将强制退市。
运营停摆:重庆总部办公场所被查封,员工集体离职,供应商和农户货款未结。
2. 行业警示
虚增流水、粉饰报表终将反噬,净利润与现金流的长期背离是风险信号。
生鲜行业需平衡扩张与周转效率,如钱大妈的“日清模式”更可持续。
家族化管理的利益输送风险需通过独立董事和透明机制规避。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洪九果品这家公司也给我们留下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600亿帝国的资本黄昏
2025年4月的重庆,洪九果品总部22楼的灰尘已堆积三指厚。这个曾掌控中国8.3%榴梿市场的帝国,如今只剩墙上剥落的"端到端供应链"标语,与满地散落的审计报告相互映照。
资本催熟的代价:
创始人邓洪九从码头"棒棒军"到百亿富豪的逆袭,本质是资本杠杆与水果损耗率博弈的奇迹。他首创的"树上熟榴梿"空运模式,将行业平均损耗率从5%降至1.3%,但也让现金流陷入"左手垫资采购,右手赊销出货"的死循环。
2023年四季度34.2亿预付款黑洞曝光:通过34家空壳供应商(注册资本不足百万、社保参保人数为零)虚构交易链,形成"资金永动机"假象。
家族治理的致命伤:
董事会名单读起来像邓氏家谱——妻子任总经理、侄子掌供应链、女儿管信息披露。这种"家族信任代替现代治理"的模式,让审计师毕马威的质疑函成为点燃火药桶的引线。
二、草根逆袭
在公安机关查封的档案室里,我们找到了1998年的第一张采购单:邓洪九用扁担挑回300斤红橘,赚得78元差价。这个细节,比任何招股书都更能解释洪九的崛起与坠落。
供应链革命的AB面:
光明面:建立16个加工厂、60个分拣仓,将泰国榴梿到中国餐桌的周期压缩至72小时。巅峰时期,中国人每吃10颗榴梿就有1颗印着洪九商标。
阴影面:为维系"端到端"神话,洪九不得不提前180天向果园支付定金,却要忍受商超客户120天的账期。这种"时间差游戏"让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五年为负,最终演变成34亿预付款的财务烟花。
资本双刃剑:
阿里、顺丰等巨头的7轮融资,既助推营收4年暴涨7倍,也迫使洪九用财务魔术维持增长幻象。2023年应收账款达86.7亿,相当于每天有2375万元货款在"空中走廊"飘荡。
三、生鲜行业赛道的血色启示
洪九的坠落不是偶然,而是整个行业"重规模、轻周转"模式的必然。
1. 现金流>规模神话:生鲜行业本质是"用新鲜对抗时间"的战争。洪九用150亿营收换来-18亿现金流,而钱大妈用"日清模式"实现零库存,证明周转效率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2. 治理现代化迫在眉睫:龙口市"信用+追溯"体系通过624家企业分级监管,而洪九的家族闭环让独立董事沦为摆设。当亲情纽带取代风控制度,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3. 资本需要敬畏产业规律:百果园关店966家、鲜丰水果上市折戟,与洪九暴雷共同印证:用互联网"烧钱逻辑"做生鲜,就像用打火机烘烤榴梿——外表焦黑,内里仍未成熟。
四、暗夜里的三颗火种
在洪九的废墟中,我们依然找到了值得保存的文明火种:
1. 供应链创新的遗产
其首创的"洪九星桥"数字化系统,将分拣误差率控制在0.3%,这套底层逻辑正在被竞争对手迭代升级。就像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推动了航海安全改革,洪九的失败反而加速了生鲜供应链的透明化进程。
2. 草根创业的精神力量
我们看过很多草根创业成功的例子,他们激励创业者们前仆后继的坚持创业。
邓洪九抵押房产包机运榴梿的豪赌,本质是底层突围的极致演绎。这种"棒棒军精神"虽被资本异化,但仍激励着新一代创业者——在查封办公室的书架上,那本折角的《水果流通学》或许就是最好的见证。
3. 行业自净的催化剂
34亿预付款黑洞催生了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农产品流通审计指引》,农业农村部开始强制要求企业披露供应链金融风险。洪九用坠落为代价,为行业安装了第一盏预警探照灯。
当我们在审视洪九果品的财务污点时,不应忘记2008年汶川地震时,其车队穿越塌方路段运送200吨水果的往事。
有些光,需要放在十年尺度才能看清价值——它既照亮过中国水果供应链的破晓时刻,也用燃烧殆尽的方式警示后来者:商业的本质不是资本魔术,而是田间到舌尖的每一次诚实交付。
生鲜行业平均账期从洪九时代的180天缩短至现在的90天,这是用600亿市值蒸发换来的进步。
我们记录这家企业的微光,不是为了美化它的现在,而是为整个市场保存火种——有些教训,需要刻在行业的基因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