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期间,我志愿军设置在朝鲜半岛平壤江东郡的一个铁路运输车站,突然遭到美联合国军的飞机轰炸,供应前线作战的1600吨粮食、170吨油,还有40万件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加班加点转运过来的厚棉衣,全部在这次轰炸中被摧毁。
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老总在得知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当即就表示:我要枪毙了那名负责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期内容馆长就为大家揭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军凭借制空权的优势,空袭志愿军后勤补给线非常罕见,我军被炸毁的汽车、武器装备和军需粮饷也绝不仅有这点,为何美国飞机这次轰炸过后,彭老总却直接表示不会放过负责人,要将他枪毙呢?
志愿军物资被美军轰炸,彭德怀为何要枪毙负责人?
而这一切,都要从1951年2月13号爆发的砥平里战役开始说起,砥平里地区,位于朝鲜半岛的横城西部、杨平东部,处于美联合国军第9、第10军,两大陆战精锐力量的交汇处,也是我志愿军在汉江以南的重要防御火力点,位置十分特殊关键,所以这里,就成为了志愿军与美联合国军双方,战略战术布局交锋的关键位置。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作战规律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美国陆军中将沃克因意外车祸不幸身亡,1950年12月下旬,美国陆军副总参谋长李奇微临危受命,继任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长官的职务,并得到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授权,统一指挥美军第10军主力,成为美联合国军开驻朝鲜的地面陆军总司令官,权力非常大。
李奇微是美国名将,早年曾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参与领导指挥了诺曼底登陆作战,并在中国生活了将近26年,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非常熟悉,所以李奇微新官上任后,马上就组织部队大举进攻仁川,全军开驻在三七线附近。
趁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还沉浸在解放汉城的喜悦中时,李奇微专门组织成立了军事研究调查组,大面积收集志愿军的入朝作战的相关情报,以及军事资料,通过严谨慎重的分析,李奇微最终得出了一个奇怪结论:志愿军每次向美联合国军发起总攻的时间都只有短短的8天,而且都是在深夜突袭作战。
这一不同寻常的情况,马上就引起了李奇微的警觉。他初步推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应该出问题了,所以只能采用单兵携带武器装备和粮食的方式,进行短促行军作战,但一个人能带多少吃的?
因此,志愿军每次的补给最多应该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一旦志愿军突击部队的粮食和武器弹药耗尽,就只能被迫暂停进攻,原地休整待命。而在掌握到这一情报后,李奇微马上就在1951年的1月25号,以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的名义下达命令:美第1、第9、第10军主力精锐,加上南韩第1、第3军团和空降团,组成23万大军,从西向东发起逐步试探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不过这次进攻,美军却改变了策略,首次开创了“磁性战术”,与志愿军保持一定的距离,稳扎稳打,只要志愿军开始进攻,他们就撤退,但却始终与志愿军保持着30km左右的距离,志愿军只要在深夜发起突击进攻,那美军马上就会出动空军力量进行全方位覆盖的反扑打击。
只要用这种战术,拖上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只待志愿军弹尽粮绝之际,那就是美军发动大规模反击的时刻,颇有一点游击战术的意思,而这种方式也的确大量消耗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物资。
不过一开始,李奇微为了以防万一,并未选择直接进入横城打反击,拉平战线,打得非常保守,所以就被擅长打攻坚难仗的彭老总抓住了战机和漏洞,及时改变战术,采用纵向穿插的方式,对盘踞在横城的南韩军队突然进行反攻。
猝不及防之下,直接全歼南韩军3个团、两大主力师各一部,以及美军2个师,一个营和4个炮兵营,横城战役大获全胜,极大程度上削弱了美联合国军的实力,也沉重打击了李奇微的嚣张气焰。
这是犯罪,我要枪毙“三登站”负责人
横城被胜利解放后,彭老总决定趁热打铁,命令志愿军连夜包围砥平里,只要拿下了这里,就能将美军彻底赶出三七线。可因为战斗开始前对美军估计不足,以及志愿军后勤补给线供应不及时等问题,所以砥平里战役打响时,志愿军仅出动了6个团,大概1万人的兵力,甚至负责援助的炮兵也只出动了3个连,就直接导致了在攻占砥平里的战役中,志愿军火力严重不足。
也让李奇微最终确定了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猜测,直接下令对志愿军发动反击,而这也是美军自抗美援朝战争以来,首次成功防御了志愿军的全火力进攻。砥平里战役惨遭失利,志愿军被迫转移撤退,但这次战役给志愿军带来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甚至一度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直接促使李奇微完善了“绞杀战”计划。
坚定发挥自身火力优越的巨大优势,用空军的密集火力,覆盖打击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站,以及交通运输线路。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朝鲜半岛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每天都会有1200架飞机升空,进行战略轰炸任务。
1951年4月8号,美军多架B-29轰炸机陆续升空,对志愿军多处后勤补给转运站,进行轰炸任务,志愿军大后方一个名叫三登站的铁路转运站点,因为没能及时做好伪装,导致被美军飞机发现,从早晨6点开始,截止到下午4点为止,有4架美军轰炸机先后对三登铁路站点进行了轮番轰炸。
三登站内部存放着志愿军多达150车皮的军需物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补给站,但在这次轰炸中,却被直接炸毁了90节车皮,其中84节车皮受创最为严重,直接导致1600吨粮食、33吨食用油,以及40万件即将配发全军的厚棉衣,被美机彻底炸毁,损失惨重。
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彭老总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大发雷霆:犯罪,这是犯罪啊,这简直就是犯罪。而在了解到是因为三登站伪装不力,才遭到美机重点轰炸的实际情况后,彭老总直接就拍桌子发怒道:这么多军需物资都被炸毁了,太可惜了,这可是救命的物资啊,负责人必须受到严厉惩罚,我要枪毙了那名三登站的负责人。
提议洪学智出任后勤部长
而三登站被美军飞机轰炸的事件爆发后,彭老总对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并连夜向北京总部机关发电报,做出了加强后勤保障、提高志愿军后勤防卫军事力量的报告。与此同时,彭老总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还明确指出,可以让后勤保障经验丰富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担任全军后勤部长。
1951年5月19号,军委总部机关通过开会决议,成立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委任洪学智担任后勤部司令员,直接归属志司统领,全权负责统筹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一应后勤组织建设。虽然洪学智更愿意在前线主持作战,但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不过彭老总识人有方,洪学智的确是一个后勤天才。
在担任后勤司令员期间,充分结合多年在战场上历练总结出来的后勤经验,针对李奇微突然发起的“绞杀战”空袭计划,以及三登站被轰炸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集思广益,研究对策,终于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对于美军飞机的随时轰炸,我志愿军直接采取了夜间对空监视放哨的制度,狠抓后勤部保障作业和侦察力度。
最大限度上削减美军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军需后勤物资的损失,在后续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被洪水冲垮、和美机炸毁的东大同江桥、西清川江桥,东沸流江桥,洪学智及时集结铁道工程兵进行抢修抢险攻坚作业。
美军飞机白天炸桥,那我军就在晚上修桥,保证及时通车向前线运输战略物资,第二天美机又来炸桥,我军就在洪学智的带领下继续深夜抢修,转运物资,如此反复,建立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路,让美军飞行员怀疑人生,为之胆寒。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长城
在抢修桥梁期间,因为有些桥面因为年久失修,导致根本不能承受火车机头的重量,洪学智就天天开会,与后勤部门的同志一起商量对策,最终想到了将火车头放到车尾,利用车头的巨大推动力,将体量较轻的铁皮车厢推过桥对面,而在桥对面,也设置了火车头,用来牵引接应,而志愿军后勤部门也给这种运输方式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顶牛过江。
而在这种不怕苦不怕难的坚定革命信念下,我志愿军铁道工程兵集中2000余辆汽车,通过接运、倒运和漕运等方式,将2000余车皮的军需物资,安全运抵前线,也发明了全新的运输方式,确保路断、桥断但运输不间断的后勤运输奇迹,也成就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蔚为出名的“倒三江”奇迹。
而在洪学智的指挥领导下,后勤部铁道工程兵一共新建了213千米的铁路,抢修桥梁2294座,并延长了将近129千米的运输战线,而这样的后勤运输速度和爆发力。较之战争初期,已经提高了整整7.5倍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