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辰
我是广西人,入伍前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4岁才去当兵,成为东部战区陆军的一名新兵。
因为疫情,我们来到部队是需要隔离的。隔离期间的洗澡让我印象深刻——十几个人挤在十几平米的浴室,只有三个花洒,要求一分钟洗完。就这样隔离了一个月,我们二次分配,我没有被分走,还是在这个新兵连。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新兵入伍十一个科目,都比别人慢半拍,我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总比别人慢,那自然少不了操练。
说到磨炼,我们脚搭在栏杆上做俯卧撑,我们冲圈冲到怀疑人生,我们爬战术爬到流血发肿,我们的心理和自信一次次被打破,这些诸多的细节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三个月以后,我们穿上了冬常服,授衔——成为了一名列兵。
我们是过年前下的班排,我的班长是一个十二年的老兵,四川人,不爱说话,但是特别稳重,自带一种独特的气质。
我们的连,是七连,和许三多的钢七连一样,同样具有辉煌的战史,我们是全旅为数不多拥有连歌的连队。忠诚、勇猛、顽强、牺牲是我们的连魂。
下了连,一切的锻炼才刚刚开始。2月3月是专业训练时期,我是一个步枪手,训练包括步枪,步枪的分解结合,以及各种类型的射击科目。这时候体能训练练得也特别猛,那时候天气乍暖还寒,9点半以后太阳出来了,就开始搞体能,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噩梦了。
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训练是为了4月份重大任务做储备,至于4月份的任务,是实战化的任务,在这里不能细说,总之精彩而又充实。
5、6、7三个月,我们到了野外驻训,比起更加艰苦的部队来说,我们住的是房子,条件可以说已经非常好了。7月1日,作为同年兵里唯一一个党员,我和全营党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后来的战术考核中,我得到了连长两次表扬,从这一刻,我成了一个勇敢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跑步,是我军旅生涯绕不开的话题。上午10点以后跑步,下午体能课跑步,晚上夜训练跑步,武装越野,耐热训练,耐寒训练,三公里,五公里,十公里,冲圈,,跑步也成了我在部队的噩梦。
上峰,我们驻训的地方。那个铺满砖块、砾石的45度坡,那是我低姿匍匐的地方,也是我终生必须铭记的地方。
我有一个好战友,好兄弟,他是福建人,2001年生。我和他是在新兵连的认识的,当时在靶场,他打靶成绩是全旅新兵第一名。
后来,他去学了迫击炮。再后来,我把他当成了我的弟弟,关系好的超过了一般的战友。我们一起给连队出黑板报,他画画,我写字,就连被蜱虫咬了,也竟然是同一个位置。
我关心他,我们也相爱相杀。
一次野外驻训,临回营区的前一天,他拉肚子,蜷缩在墙角里,没有一个人理他,我跑了好几趟地方的小卖部才给他拿到拉肚子的药,怕他在机动的路途中有什么意外。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都接我的哨,不过老拖我几分钟。
还有一次野外驻训,因为天气热,就安排两个人45分钟轮着站,我每次都按时接哨,他却不准时。我们也闹过矛盾,吵过架,其实也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后来也都和好了。
他最后也退出了现役,去读大学了。我和他的故事,成了部队艰苦岁月的见证。
皖东腹地的三界,是磨砺精兵的战场。
我们在那里换上了21式作训服,面对炎热的天气,还有坦克履带碾压起来的尘土,我们就那样蹲在路边吃饭,特别是在傍晚,看着天边的晚霞,是那么的壮丽和辉煌。只有在这一刻我才体会到那句话的真正含义“黄沙拌饭不觉苦,一腔热血报国心”。
如果没有当兵,我永远也体会不到这一点。
在完成了驻训任务后,部队有海训的任务,由于面临退伍季,我们没有参加海训的预备训练。在临近退伍的那几天,部队在野外为我们办了简单的欢送会。
在一个露水未晞的早晨,我们戴上大红花,悄悄离开了野外的驻训场地,悄悄离开了战友们。我们离别了,为了不吵醒还在熟睡的战友,我流下了泪水,祝福留队的战友,祝他们身体健康,祝他们再立新功。
我们成了第一批穿过21式军服退伍的人。
回到家后,同样是不知所措,还会有片刻的失落。再后来复学回到校园,竟然还时常回忆起那些艰苦而又不忍想起的日子。
部队教会了我吃苦,教会了我做人,教会了守纪律,教会了我节约,教会了我不屈,教会了我一往无前。
直到退伍几月余,每每想起来这些,我依旧还会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