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2年,在大连黑石礁干休所,有一位传奇老人。
如今他已经99岁高龄。
其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手上全是老年斑,走路也随时需要人搀扶。
但即便年事已高,老人思维仍旧敏捷,目光更是如炬。
而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向来人讲述自己参加革命的故事。
他就是仅剩的4名在世开国将帅之一——王扶之。
在王将军数不胜数的革命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件:
一是他的“救命恩人”两只苍蝇;
二是他的“寻父功臣”一位赶驴车的老农。
不过每每提起这两件事,王扶之总是饱含热泪,低头惭愧地说道:
“谢谢......但又对不起......”
少年即从军,立志振中华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陕西子洲县一贫农家庭。
他的家乡位于黄土高原腹地。
地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可想而知,当地人生活非常困苦。
王家共有四口人。
除了王扶之一家三口,还有他爷爷。
而家中老小便靠王父在外帮地主干活,王母做女红挣钱,勉强维持生计。
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在王扶之5岁那年,其母因病去世。
这本来就困顿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王扶之便去地主家放牛。
在别人家里,他什么脏活累活都要干。
只要稍微犯一点错,轻则扣工钱,重则拳打脚踢。
小小年纪的他,在外面受尽凌辱。
今黄土高原
有一次,王扶之正准备去放牛。
地主家的几个孩子堵在门口,硬是不让他离开。
眼看着牛越走越远,王扶之急得跺脚、眼泪直流。
直到他的呼喊引起其他人注意,这才解了围。
尽管王扶之遭受过很多不公的对待,但其还是坚持下来。
就这样,他在地主家呆了整整3年。
等到王扶之8岁时,王家条件稍微有了好转。
更加幸运的是,王父是个有远见、明事理的人。
他想将家中所有积蓄都拿出来供儿子读书。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有了文化,王扶之才能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
抱着这个想法,王父将儿子送到私塾,让他学习最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学。
可王扶之仅仅读了几个月,家中就再生变故。
彼时,王父不得不做出选择:
是把钱留下来让儿子继续读书;
还是拿钱救家里。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扶之立马主动提出退学。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时间,但他却爱上了一句话:
“男儿当自强。”
而这也对其之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他便回归农作生活。
直到王扶之12岁时, 其所在的村子还很平静。
但此时的中华大地已经风起云涌。
就在这年,华北事变爆发。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在这里建立了红色根据地。
因此,王扶之的家乡也经常有红军战士来宣传革命思想。
只不过当时他年纪小,并不明白什么是革命,什么是红军。
但正所谓,眼见为实。
那段时间,他亲眼看到红军战士纪律严明,对当地老百姓更是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战士们还帮助乡亲打土豪、分田地,一起农作、同吃同住。
种种行为,王扶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渐渐地,他也萌生出加入红军的想法,立志要与战士们一起解放全中国。
而后,为能顺利加入红军,他甚至撒了个谎。
原来,当时年仅12岁的王扶之担心自己年龄太小军队不收。
他便跟征兵的同志说自己17岁。
王扶之
或许是北方男子,再加上常年劳动,其外表看起来又高又壮。
因此,征兵同志也没有过多怀疑,同意他入伍。
在随部队出发前,王扶之回到家与父亲告别。
听闻儿子的壮志,王父没有多言,只静静地注视着王扶之。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缓缓起身,转头走进卧室。
而其要做的,便是帮儿子收拾行李。
背对王扶之,王父面都有点微微颤抖。
他看似有条不紊地在收东西,其实手忙脚乱。
一会儿洗漱用品装重复了;一会儿把自己衣服装进去了。
其眼泪也不止地滴落在儿子衣服上。
毕竟,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经历生死呢?
但就在刚刚那几秒对视里,其看到儿子眼里那道革命的火花。
尽管万般不舍和担心,他还是亲自把王扶之送走。
那一刻,王父就站在门前,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
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整整18年。
参军后,王扶之被分到红二十六军“少共营”。
那里都是跟他年纪相仿的少年。
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但别看他们年纪小,有的已经参与过好几场战斗。
属于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少共营更是如此。
只有少部分战友配备了旧步枪和手榴弹。
自然,对于王扶之这样的新兵而言,更不可能配有武器。
当时,他手里就只有一把梭镖。
但几百年装备不如敌人,少共营还是打出了好几场漂亮的胜仗。
最为经典的就是劳山战役。
1935年10月,陕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刘志丹在劳山地区策划了一场战斗。
刘志丹
彼时,他将战士们部署在敌方大本营周围的劳山上。
想等敌人进入包围圈,来个瓮中捉鳖。
果不其然,敌人上钩。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战士们一边高喊,一边往前冲。
少共营的战士紧随其后。
他们之中有人是第一次上战场,但却有着惊人的战斗意志。
凭借灵活的走位和机智的打法,众人把敌人搞得方寸大乱,毫无还手之力。
尤其是王扶之。
只见他扛着梭镖,一下子跑到一个敌人面前。
敌人没想到娃娃兵居然这么不怕死,完全没反应过来。
就这样,他被王扶之顶住了脑门。
“缴枪不杀!”
见状,王扶之大喊。
而这也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缴获的第一把枪。
后来,其事迹得到上级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王扶之
一年后,王扶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扶之因为学习能力强,脑瓜聪明,先后被任命为通讯员和测绘员。
毫不夸张地说,他为华北地区的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出征黑土地,壮气吞残虏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开始为解放全国做准备。
1947年,王扶之来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东北战场。
东北战场上的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鬼。
这些年来他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到丰富的战斗经验。
彼时,王扶之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五师十四团一营的营长。
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立下赫赫战功。
最有名的就是那场姜家店战役。
1947年3月9日,王扶之据上级命令,追击毛家棚附近的敌人。
但而后,他通过研究当时形势,以及分析侦查员带回来的情报,得出不同意见。
其认为敌人应该在姜家店附近。
于是,王扶之坚持将部队带往姜家店进行阻击。
王扶之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当时敌人在姜家店附近部署了一整个加强营。
村子周围都是用黄土和石块堆砌的围墙。
村内几个院落互相连通。
彼此之间可以快速进行支援。
可以说,此时的姜家店像铜墙铁壁一般,易守难攻。
而对于这种情况,王扶之制定了非常严密的进攻方案。
首先,他派尖刀排的战士摸到围墙下面;
计划将敌人的“防卫盾牌”撕出一道口子。
当时,为了不被发现,战士们摈着呼吸,趁夜色作战。
那天是阴天,有点要下雪的样子。
晚上自然更是昏暗,十来米范围内只能看出人影,能见度非常低。
但不成想,他们的还是惊动了敌人的哨兵。
“谁!”
好在因为天黑看不清。
敌人哨兵只能大喊,以此确认身份。
听闻这话,尖刀排排长一下子反应过来,立马回答:
“自己人,自己人。”
就在敌人的哨兵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尖刀排已经顺利摸进围墙之内。
接下来,其他连队陆续突进。
就在全员都将要进入村子时,王扶之通过微弱的光亮发现西南角居然有一座炮楼。
这意味着,整个部队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千钧一发之际,王扶之迅速调整进攻方向。
他随即下达命令,由本人带着三连攻占炮楼,其他战士负责掩护。
王扶之领导下的三连没有辜负大家期待。
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毫不畏惧。
王扶之更是身先士卒,端着冲锋枪就冲了上去。
敌人从来没见过这样拼命的队伍。
还没来得及反抗,他们就被战士们用枪顶住脑门。
见状,敌方纷纷丢枪举手,示意投降。
就这样,三连顺利占领炮楼。
攻下炮楼后,战场形势瞬间改变。
三连利用炮火力量压制住了敌人,使其丧失抵抗意识。
就在此时,王扶之和当年扛着梭镖一样,站在炮楼上高喊:
“你们投降吧,民主联军优待俘虏!”
闻言,敌人一个个排着队投降。
这场战斗历经近1小时。
解放军仅以伤19人,亡7人的代价,俘敌副营长以下350余人,毙敌150余人。
同时,他们还缴获步枪250余支,重机枪两挺,81迫击炮9门,107化学迫击炮6门。
战后,王扶之被授予一等功。
解放战争期间,他随部队转战东北、华北、华中等战区。
从东北松花江打到广西镇南关,征程上万公里。
其获得的战功、嘉奖更是不计其数。
而等到全国解放,他又义无反顾投身于抗美援朝战役。
1950年,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并逐步将战线逼近中朝边界。
东北地区从战略后方成为战争的前哨站,局势岌岌可危。
当时的新中国历经战乱,百废待兴。
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取紧急措施,调遣兵力支援东北。
以此应对可能扩大的战局,
然而,面对中方的军力部署,美国非但没有进行收敛;
反而愈加猖狂,竟然轰炸了我国的丹东地区。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分批次入朝。
那个时候,王扶之担任的是三十九军五师三团的团长。
这支队伍也是首批入朝的部队之一。
跃马鸭绿江,不死有后福
王扶之老将军打了一辈子硬仗恶仗,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要说到最为凶险、印象最深的战斗,还是在朝鲜战场上。
因作战英勇,指挥有方,王扶之被任命为一一五师的代理师长。
他担任师长之后,曾组织战士们攻打下一处战略高地。
而这场战斗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为此,志愿军总部还专门派《人民日报》记者刘鸣去到一一五师,采访王扶之。
当时,一一五师驻守在临津江以东。
该处属于战略要地。
敌军每天会在这里倾泻数万吨的炮弹。
阵地上到处都是碎石残渣。
王扶之的指挥部就设置在阵地下方的坑道里。
那里简陋但很整洁。
凿了几个小洞作为窗户;
放了一个木头桌子,上面铺着作战地图。
1952年8月2日晚上,记者刘鸣来到指挥部见到王扶之。
他听其讲述作战经过及心得体会后,便伏在桌子上写起新闻报道。
为不打扰刘鸣写作,王扶之点了根蜡烛,带着作战参谋到坑道的深处讨论接下来的战斗部署。
王扶之(左)
然而,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工作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
敌人的炮弹正好落到指挥部上方。
炮弹将指挥部完全摧毁,现场漆黑一片。
产生的气浪将所有人推向四周,大家都被压在瓦砾与碎石之下,生死不明。
不知过了多久,王扶之渐渐清醒,艰难地爬了起来。
环顾四周后,他很快弄清目前的处境和任务:
必须马上救助被困的战友。
但此时,坑道的入口已经被完全堵住。
无奈,他只能先一边尝试与外部取得联系,一边找寻被困的其他同志。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坑道里,王扶之一遍遍呼喊着战友的名字。
然而,任他喊破喉咙,也只有作战科苏科长和陈参谋发出了微弱的回应。
听到他们的声音后,王扶之立马往声音来源爬去。
好在他顺利找到了被掩埋的科长和参谋。
抗美援朝志愿军
两人当时都身受重伤,无法动弹。
王扶之自知,一定要尽快想办法出去。
他想了很多办法与外界联系。
敲水桶、敲脸盆、用石头敲墙面......
只可惜,这些行为都没能得到反应。
但其实,在王扶之他们被困坑道下面时,地上同志也在紧张组织救援。
当时,彭老总得知这一消息,第一时间指示三十九军,一定要设法找到王扶之。
三十九军的军长吴信泉,在长征时期就是王扶之上级。
可以说,他是亲眼看着其一步步从青年成长为现在的样子,对王扶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出王扶之。
为了更好的执行救援任务,吴信泉从军直属工兵营抽调了工兵参与挖掘;
与此同时,他还派一一五师的政委沈铁兵、参谋长程国璠一起到现场指挥救援。
尽管如此,众人还是没有被困人员的任何线索。
眼见这个情况,沈铁兵含泪让人找了几个大坛子,准备放置烈士残骸。
当时,程国璠在一旁更是攥紧拳头,声音微颤地说:
“我们师长个子高,还是找个棺材吧。”
听闻这些话,吴信泉十分悲痛。
吴信泉
后来,他给彭老总发电报,告知王扶之已经牺牲。
收到噩耗,彭德怀迅速回电,嘱咐道:
“哪怕牺牲了,也要将遗体送回祖国安葬。”
接这样,在志愿军干部名册里,王扶之被标注为“牺牲”。
但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没有停止挖掘。
一直找到第二天晚上。
就在大家已经快要失去希望时,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发现石头缝里飞出来两只苍蝇。
这意味着,王扶之他们可能还活着。
对此,刘文才欣喜若狂。
他赶忙将这个信息报告给吴信泉。
吴军长当即指示:
“加派人手进行救援!”
至此,战士们重新燃起希望,再次开始搜寻。
铲子挖断了,就徒手挖。
哪怕大家的双手和指甲被石头割出了裂痕,手掌上全是献血,也没有停下来。
终于,刘文才搬开一块石头后,看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王扶之、苏科长和陈参谋。
大家赶紧小心翼翼将他们抬出,后送到战地医院。
不幸的是,记者刘鸣在这场意外中牺牲了。
王扶之获救的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
彭老总得知消息后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晚年回忆起此事,王扶之很感谢当初没有放弃他们的战士;
更是把苍蝇称为“救命恩人”。
只不过说到在那命悬一线之际,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王扶之不禁红了眼眶,小声说道:
“父亲......”
漂泊十余年,终见老父亲
事实上,王扶之12岁离开家乡。
算起来,到1953年,他已经18年没有回去过.
尽管在外人看来,其是铁血硬汉。
但每到夜深人静时,他还是忍不住望向窗外,思念家乡的景色。
尤其是家中的老父亲。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王扶之被送到医院进行休养。
在医院和平安宁的环境下,王扶之愈加思念家乡。
之前因为一直征战,加上为保护家人,王扶之从来没有与家里通过信。
现在国内的局势基本稳定,他的伤势也渐渐好转。
于是,王扶之便向上级申请,回家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得到批准后,他准备动身回乡。
临走前,为防止打扰地方上的同志,他没有带警卫员。
只见其身穿一身便衣,手提一些家常礼品就出发了。
其实,王扶之这一路上心事重重。
毕竟多年没回去,家人还健在吗?
他们会不会搬家了?
他们还能认出自己吗?
......
种种问题盘旋在他的脑海里。
几经辗转,王扶之终于来到离家乡最近的县城。
可即使这样,从县城到村子还有几十公里。
当时的交通又很不方便。
王扶之站在路旁,看着远处的家乡,望眼欲穿。
就在他焦急时,一辆驴车从旁边经过。
王扶之见状,赶忙将驴车拦了下来,礼貌问道:
“大伯,你准备去什么地方啊?”
闻言,车上走下来一个老农。
他看起来倒是像当地人。
高颧骨、黑皮肤、头戴白毛巾,脸上和手上布满皱纹,仿佛书写着沧桑的岁月。
更巧的是,老农要去的地方正好是王扶之老家。
后来,听闻其是归乡探亲,老农更是热情。
彼时,他一脸慈祥地看着王扶之,莫名从眉宇间感受到一丝熟悉。
因为是老乡,老农也没多想,还邀请他上车跟自己一起走。
就这样,两个人一边赶路一边聊天,非常投缘。
眼见老农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岁数,王扶之不由得问老农:
“老伯,你就是这附近的人吗,家里都还好么?”
老农呵呵笑了一声,说:
“家里挺好,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大家都在加紧时间进行建设。
我们家里也分了地,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但是家里面现在只有我了...”
老伯说着说着,低下了头,情绪有些失落。
王扶之
突然,老农突然想起了什么,说:
“我还有个儿子!只不过他很小就离家出去参军。这十几年兵荒马乱的,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听到这里,王扶之突然心里一紧。
他赶忙问道:
“大伯,你的儿子是多少岁的时候出去的,他叫什么名字?”
眼见其情绪激动,老农有点恍惚,顺口答道:
“儿子12岁就出去了,他叫王扶之。”
听到这里,王扶之再也无法抑制情绪。
没想到日夜朝思暮想的老父亲竟然就在自己眼前。
他眼含热泪,紧紧握住老农的手,说道:
“爹,我就是王扶之啊。”
原来,王扶之早早离家后,身材样貌都变化很大。
自己的父亲在这些年也苍老了很多。
王扶之
两个人在车里聊了一路,竟都没有认出彼此。
而得知这个消息,老伯也同样很意外。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过了这么多年,居然会在驴车遇到儿子。
此刻,王父早已老泪纵横。
他颤颤巍巍地将王扶之的手拉到自己怀里,仔细打量着自己儿子,说: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
两个人抱头痛哭了好一阵,才向着家的方向继续驶去。
看过父亲后,王扶之将他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居住。
这个从小离家的孩子,终于有机会和家人一起生活了。
后记
王扶之回到部队后,前往南京军事学院进修。
毕业后,他相继担任三十九军参谋长等职位,协助邓小平指挥珍宝岛自卫战和西沙海战,为共和国的军队建设作了突出贡献。
王扶之
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
时至今日,他是在世的4位开国将军之一。
老将军的一生波澜壮阔,为祖国解放奉献了自己毕生心血。
参考文献
王子恒.大难不死的将军王扶之[J].文史春秋,2005(02):14-15.
佚名.两只苍蝇救了将军王扶之[J].政府法制,2011(11):52.
《王扶之将军的铁血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