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南山过客
提起美军的“全球鹰”无人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款无人机是美军主要的情报收集装备之一,常年在中国周边活动。不过近些年美军认为,由于“全球鹰”无人机缺乏隐身能力,难以在实战中生存,因此计划在2027年将其全部退役。但最近美军为这些无人机找到了新去处——为高超音速导弹试验收集数据。
据环球网援引美国“动力”网站报道,数架退役的“全球鹰”20型和30型无人机将划归到五角大楼“空中靶场”项目。经过改装后,“全球鹰”将成为追踪高超音速导弹的半自主无人飞行器。
“动力”网站称,“空中靶场”项目将开启“美国高超音速发展的新时代”。
据了解,早在2021年诺格公司宣布,退役的“全球鹰”无人机将为五角大楼的“空中靶场”项目服务。“全球鹰”将送往达科达州的大福克斯空军基地改装,安装遥测数据和监控被测系统,改装后的“全球鹰”将被称为“靶场鹰”。
新型“靶场鹰”将具备高空、长续航空中测距以及支持高超音速飞行器和其他远程武器测试的能力。
“动力”网站表示,“空中靶场”项目是美国高超音速武器计划的一部分。多年来,对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向来是五角大楼重要的关注点,在2023财年五角大楼申请了50亿美元的预算,不过复杂的后勤一直制约着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的进展。
文章称,目前美军仍使用老旧的导弹试验场追踪船队收集遥感数据,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太平洋追踪者号”和“太平洋收集者”号。
通常每艘测量船只事先被分别部署到高超音速导弹预定的飞行轨迹海域,以便对其飞行轨迹进行连续的监测。然后使用船上的雷达等传感器追踪和记录有价值的飞行数据。
不过,这种数据收集方式将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在太平洋上确定船只位置也并非易事,因此五角大楼每年仅能获得4到6次的试验机会。而且更让美军感到担忧的是,测量船的每次出动简直是在提醒对手:美国要在太平洋进行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快来围观。
虽然近些年五角大楼尝试用飞机取代导弹测量船,比如美国导弹防御局的湾流G150飞机、P-3“猎户座”巡逻机和WB-57侦察机,但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导弹测量船依然是首选。
而“靶场鹰”项目主任布赖恩•派克向“动力”网站表示,“靶场鹰”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无人系统,“靶场鹰”能够更贴近飞行的高超音速导弹,这是飞机无法做到的。而且“靶场鹰”也能收集比测量船更高质量的试验数据。
因此“靶场鹰”将成为五角大楼“空中靶场”项目最合乎逻辑的选择。
“动力”网站表示,目前已经有4架“靶场鹰”重新服役,根据诺格公司此前发布的照片显示,预计共有24架将投入到“空中靶场”项目。首批“靶场鹰”将于2024年进行测试。
五角大楼为此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指标:如果“靶场鹰”试验结果良好,那么将计划未来每年进行50次高超音速导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