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正式下达命令:成立第14兵团,任命刘亚楼为司令员,莫文骅为政治委员。
刘亚楼
刘亚楼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他积极协助林彪和罗荣桓部署和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深受中央和林彪的信任,林彪曾称赞他说:“你一个刘亚楼顶我三个参谋长!”
而刘亚楼一直希望到一线带兵打仗、建功立业,林彪也最终满足了他的要求,不仅任命他为14兵团司令员,还给他配了39、41、42这3个实力强劲的军。
39军在全军统一番号前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41军的前身则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这两个纵队都是东野的主力纵队,一个兵团就给了两个主力纵队,可见林彪对刘亚楼的厚爱。
而42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成立于1948年3月,虽然战斗历史较短,但有朝气,游击经验丰富,而且在刚刚结束的安阳攻坚战中表现突出,受到了不小的锻炼,可谓是我军部队中的一支后起之秀。
14兵团成立后,刘亚楼雄心勃勃,指挥部队一路南下,很快就在8月初抵达长沙以北,即将与白崇禧集团展开决战。但在8月5日,四野总部突出发来命令:“着14兵团直属队全部机构调归军委,成立空军司令部。”
这道命令意味着成立仅3个月的14兵团被撤销了,这样14兵团成为了我军兵团方阵中建制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随着我军在解放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成立一支人民空军也逐渐提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当时有很多人都想当空军司令员,但毛泽东却只相中了刘亚楼,因为刘亚楼不仅是一名将才,而且他曾经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精通俄语,卫国战争时期还在苏军干到少校,我军要建设空军,离不开苏联“老大哥”的支持,刘亚楼就很适合与苏联方面打交道。
刘亚楼
而刘亚楼被确定为空军司令员后,他建议空军领导机关由14兵团机关加上军委航空局的人员组成。这样一来,14兵团也就必然要被撤销了,这年8月,39军、41军分别划到第13兵团、第12兵团建制,而42军则调给四野总部直接指挥,此时14兵团也就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14兵团存在的历史很短,但它毕竟是一个实力强劲的主力兵团,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开国将领。兵团下辖的3个军的军长,也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那么他们都是谁?建国后被授予什么军衔?今天帝哥就好好和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第39军军长刘震
1915年,刘震出生于湖北省孝昌县,他17岁就参加了红军,在红25军手枪团任战士。
1934年5月6日,手枪团进入皖西北,奔袭了远在罗田县城的国民党军第54师的后方仓库,歼敌一部,缴获银元7000多枚和大批武器弹药。
罗田战斗是红四方面军西撤后,红25军取得的首次大胜仗。战后,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军里召开了总结大会,军长徐海东亲自参加。会上大多数同志都是评功摆好,说军领导指挥如何正确、官兵们作战如何勇敢、此战缴获如何丰厚等等。
此时19岁的刘震站了起来,他语出惊人:“这一仗应该算个胜仗,但缺点不少,主要是战术运用问题。”
接着他给出了3点理由:
1. 火力没有组织好,机枪未能起到掩护作用,造成较大伤亡;
2. 退出战斗时,没有周密部署,队形较乱,致使部分部队失散和伤亡;
3. 手枪团进城背运银元的时机晚了一些,如果早进去,可多运出一些。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这个战士说的都是部队指挥上的问题,矛头直指军长徐海东!他们不禁为这个战士捏了把汗。
没想到徐海东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这个兵讲得好,有战术眼光,我看可以当连长、指导员。”
徐海东
会议结束后,徐海东直接把刘震连升三级,让他出任红75师225团1营1连指导员。
1935年4月9日,红25军在陕南一个叫九间房的地方伏击敌军。在战斗中,刘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敌军一名军官见刘震如此勇猛,立即拔枪朝他射击,刘震没来得及躲避,右颌被敌击穿。
好在是对方用的是手枪,不如步枪的子弹穿透力强,结果子弹被几个牙齿抵挡,没有危及刘震的要害,但却给他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痕,落下了一个“歪嘴子”,说话时嘴巴一歪一歪的。从此以后,刘震得到了一个“歪嘴子政委”的雅号。
此后刘震历任团政委、师政委等职。1937年,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刘震任344旅688团政委。
刘震
1938年11月,344旅以688团3营、旅警卫营和收编的国民党嘉县大队,组建了344旅独立团,刘震被任命为团长。从此以后,刘震由一名政工干部变成了一位军事指挥员。
1948年9月,时任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的刘震带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10月7日这天,我军攻打锦州前,刘震陪同林彪和罗荣桓来到城外的前线察看地形,林彪问刘震:“白天总攻好?还是夜间总攻好?”
刘震毫不迟疑地回答:“白天总攻好!”
林彪点了点头:“说说情况。”
林彪
刘震说:“白天总攻,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炮兵的作用,而且我们的炮火已优于敌人,白天能更好地摧毁敌城防工事。”
林彪又问:“一天能打下锦州?”
“我看可以!这次战斗担任攻击的5个纵队,只要有两三个纵队突破敌城防,5个纵队就都能突入城内,这样一夜解决敌人是比较有把握的。只要城防一突破,就不至于打成胶着战。”
林彪果断地听取了刘震的意见。10月14日上午10点,刘震率2纵和韩先楚的3纵并肩向锦州发起了总攻,在他们的攻击下,我军仅用了31小时就全歼锦州守军,取得了此战的胜利。
这年11月,根据军委的命令,东北野战军2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刘震成为了首任军长。此后刘震指挥39军从东北打到西南边陲,作战434次,共歼俘敌军19.6万余人,可谓“横扫千军如卷席”。
1950年10月15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的刘震调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震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速进京!有要事相商!”
11月4日,空军派来一架飞机载着刘震从武汉起飞,直抵北京。凭着多年的战争经验,刘震敏锐地意识到,肯定是有什么新的任务要落到自己的肩上了。
当天晚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紧急召见刘震。一见面,刘亚楼就开门见山:“中央军委已经决定,调你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让你组织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届时你将担负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职务。”
刘震听后大惊,本来由陆军改造当空军,自己就很不情愿,现在竟然要带空军部队入朝参战了!他急忙推辞说:“搞陆军我还有点办法,搞空军却毫无经验,我自己连飞机都没坐过呀!我看还是让我回中南空军熟悉一段空军生活,等空军正式入朝后,我可随时到前线继续学习,让有经验的同志先干吧!”
刘亚楼首先告诉了刘震当前朝鲜战场上的形势:“10月初,金日成派人电告毛主席,在朝鲜战场上,敌人利用千余架飞机,每天不分昼夜地轰炸朝鲜的前方和后方,他们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师支援,尤其是空军。我们原本和苏联商定,抗美援朝,我们出陆军,苏联出空军。但老大哥突然不干了,周总理为此亲自去莫斯科会见斯大林,但也未果。”
最后刘亚楼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我们同在四野工作过,我了解你会打仗,善于学习新东西。这次工作调动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点你的将,经周总理审定,毛主席批准的。”
刘震这才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他当即表态:“坚决服从命令,困难再大,我也要干好!”
第二天,刘震就启程去了沈阳。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准备,195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在辽宁安东(今丹东)宣告成立,当时的名称叫“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刘震任司令员。
刘震
在刘震的领导下,截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共有9个师18个团按计划进行了轮战锻炼,共有85批1602架次进行空战,击落敌机123架,击伤敌机41架,我机被敌击落84架,击伤28架,敌我损失比例为1.46:1。刘震这位连飞机都没有坐过的空军司令员,指挥志愿军空军在朝鲜空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空军中涌现出了王海、张积慧、刘玉堤、赵宝桐、孙生禄、鲁珉这6位特等功臣。
1955年,刘震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时刘震年仅40岁,是开国上将中年纪最轻的几位之一。
1985年,刘震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他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这年9月13日,刘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老同志要有点乐退精神》,文章说:
三年前,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我看到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时,我就曾经诚恳地提出过退出中央委员会的请求。我说少我一个人,可以为较年轻的同志让出一个位置。因为我迫切地感到,要完成党在新时期所制定的伟大任务,保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方针政策的连续性,没有一个富有生气活力的中央领导机构,是难以当此重任的。
因此我有个想法:在实现干部年轻化势在必行的历史关头,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在我们这些老同志中间,提倡乐于退下的精神风格。
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一位老革命家不贪恋权位的无私精神,得到了广大领导干部的称赞。
1992年8月20日,刘震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第41军军长吴克华
1913年12月,吴克华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芳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5岁就参加革命,17岁就当上了特务连连长。
吴克华
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围剿”时,吴克华的母亲罗香莲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写信给吴克华,让吴克华带领红军战士脱离革命队伍,但罗香莲却拒绝说:“我能生下他的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说我不识字,就是识字也不会写这个信。我儿子跟着方主席(方志敏)闹革命,我乐意。”
敌人听后大怒,当天晚上就把罗香莲杀害了。两天以后,红军打跑了敌人,吴克华看见母亲的遗体,顿觉肝胆撕裂,他一头扑向母亲的遗体大声痛哭。由于军情紧急,吴克华只能匆匆地把母亲安葬在村旁的山上,他在母亲的墓前发誓:“等把敌人斩尽杀绝,一定回来陪伴您老人家。”
在战争的不断锤炼下,吴克化进步很快。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吴克华任第4纵队司令员,第4纵队在他的带领下,打了不少大仗,最著名的莫过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了。塔山阻击战是一场阵地防御战,创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的“三个之最”: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首战是进攻锦州。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围,专门乘巡洋舰来到葫芦岛,命令从华北抽调的5个师和从山东抽调的2个师赶到葫芦岛,会同驻岛的4个师,共11个师10余万人,由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从锦西攻击塔山,向北驰援锦州。
塔山,位于锦州与锦西之间,是一个仅有百余户的村子,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但其重要性在于,它是锦西国民党军增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东北野战军为确保攻克锦州,指定4纵担任塔山正面主阵地的防守。
塔山阻击战示意图
吴克华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能不能守住塔山,关系到能不能全歼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部队尽管打了很多胜仗,但从来没有打过如此大规模的阵地守备战,况且塔山根据无险可守,但他还是坚决向上级表示:“我们纵队的领导同志已下定决心,即使我们被打掉一半或四分之三,也要坚决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誓与阵地共存亡,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10月9日,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带领4纵指挥员在塔山向战士们宣誓:“我们司令员、政委的阵地位置,就在同志们身边,与部队同生死共患难,誓与大家一起同进退。为了粉碎敌人增援锦州的企图,随时准备献出自己最后一滴血!”
《大决战》吴克华(右)剧照
10月10日凌晨3点,敌人趁我阵地尚不巩固之机,在40余门重炮、7架飞机、2艘军舰的火力支援下,出动4个师的兵力,向塔山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拉开了塔山阻击战的帷幕。
第一天的战斗十分残酷,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伤亡1174人,而4纵也伤亡319人。吴克华曾在回忆录里回忆了当时战斗的惨烈场景:
一次次的进攻接踵而来,打也打不光,堵也堵不住。拼命冲上来的敌人和我军战士绞在一起,抓头发、揪耳朵、摔跤、滚打,拼老命地干。我前沿掩体、碉堡、交通壕、堑壕,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呈现拉锯状态……
第二天的战斗更加激烈,阵地数次易手,双方伤亡进一步扩大,“东进兵团”伤亡1300多人,4纵也付出了563人的伤亡代价。
战斗打到第四天,国民党军队仍然寸步未进,蒋介石大骂将领无能,他决定调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来主攻塔山。吴克华知道独立95师虽然冲锋凶猛、不怕炮火,但惧怕白刃战,他嘱咐战士们上好刺刀,准备和敌人打一场白刃战。
9月13日天刚亮,国民党军队就派独立95师打头阵,向4纵的阵地冲了过来,但4纵官兵英勇抗敌无数次集团冲锋,还和敌人进行了白刃战,始终岿然不动。敌军尸横遍野,仍一筹莫展。
9月14日,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凌晨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给吴克华打来电话,告诉他我军将在上午10时对锦州发起总攻,并派了一个152加农炮连加强4纵。蒋介石也给侯静如下达了死命令:拂晓拿下塔山,午时进占高桥,黄昏到达锦州。
这天的战斗最为激烈,1纵司令员李天佑给吴克华打来电话:“我们奉首长命令来做你们的预备队,已到高桥待命,我们可以随时增援上阵。”
李天佑
但吴克华却拒绝了,他说:“我代表4纵全体指战员向1纵老大哥致敬,感谢你们!可是,我们能把阵地守住。一定能!”
10月15日傍晚,我军攻克锦州,塔山阻击战胜利结束。4纵在在6天6夜的激战中,共歼敌6117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3145人的代价,其中有767名战士牺牲在了塔山这块土地上。
这一战,4纵打出了3个英雄团:12师34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12师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10师28团被授予“守备英雄团”。吴克华本人也被誉为“塔山名将”。
辽沈战役结束后,吴克华带领从塔山阵地上撤下来的4纵火速入关。在入关途中,全军对各部队的番号进行了统一,4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吴克华任首任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吴克华历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华南军区参谋长、海南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吴克华
1980年2月,吴克华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两年多后,69岁的他光荣退居二线,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7年2月,吴克华病重,他留下遗嘱:“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友们做个伴吧。”
1987年2月13日,吴克华在广州逝世,享年74岁。
1988年8月1日,遵照吴克华的遗愿,他的骨灰由夫人张铭及其子女亲手撒到塔山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与塔山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长眠在一起。
家乡人民得悉吴克华的骨灰撒在塔山之后,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他,特地在吴克华母亲墓地山顶上建起“吴克华将军纪念亭”,塑起吴克华将军的全身戎装像,让他永远陪伴着自己的母亲。
第42军军长吴瑞林
吴瑞林将军戎马一生,受伤无数,他去世火化以后,儿孙们含着泪水从火化的骨灰里找到了一个小小的金属球,那是几十年来一直残存在他体内的弹片久磨而成的。
吴瑞林
1915年,吴瑞林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他在参加红军后,18岁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先锋团政委。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纠集6万余人,对红四方面军发动了三路围攻,吴瑞林带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空山坝战斗,他在战斗中遭到敌机轰炸,脑部严重震荡,20多天昏迷不醒。
经过抢救,吴瑞林终于苏醒了过来,徐向前亲自来探望他,并亲切地询问:“小吴,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吴瑞林回答说:“还有母亲。”
徐向前把一只打土豪缴获的玉镯放在了吴瑞林的手上,对他说:“拿着这个当路费,回家养伤吧!”
吴瑞林回到家后,只住了两三天就毅然返回部队,还动员了上千名贫苦农民和他一起参加红军。
吴瑞林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39年秋天,当时他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大队大队长,带领部队进驻山东省莱芜县南石庙子地区,保护群众秋收。9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吴瑞林的部队突遭日伪军袭击,他马上带领部队转移到一个地窖里指挥反击。
战斗中,吴瑞林依托地窖,手执两支匣子枪向敌人射击,一连打死了20多个敌人,部队在他的指挥下,毙伤敌人60多人。但此时日军竟施放毒气,吴瑞林中毒晕倒,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他的腹部和腿部都受了重伤,被警卫员背下了阵地,送到后方抢救。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吴瑞林腹部的伤口基本上愈合了,但腿部被击中的弹片却一直无法取出,他只能靠拄着双拐行走,尽管后来扔掉了双拐,但他走路时仍然一瘸一拐,落下了终身残疾。
时间长了以后,吴瑞林得到了一个“吴瘸子”的雅号,每当日伪军听到“吴瘸子”来了,都吓得闻风丧胆,而吴瑞林手下的战士们都自豪地说:“我们是吴瘸子的兵!”
吴瑞林拄拐棍
1946年1月,时任东南满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安东纵队司令员的吴瑞林,带着毛泽东、朱德的电文,来到旅大拜访苏联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马利诺夫斯基主动询问吴瑞林在作战中是否负过伤,吴瑞林于是解开上衣,给他看了身上的一身伤疤。
马利诺夫斯基看后十分吃惊,他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吴瑞林说:“你是久经沙场的英雄!”“毛泽东的绍而打特乌拉!(俄语,意为毛泽东的战士万岁)”
随后马利诺夫斯基又把吴瑞林介绍给苏联的另一位元帅梅科夫斯基认识,梅科夫斯基听说了吴瑞林的事迹后,也十分佩服,他当即从日军的缴获中,给了吴瑞林13列火车军火,这里面有各种炮1000余门、轻重机枪2000多挺、步枪数万支、炮弹、子弹数百万发。这批武器成为了我军解放东北的重要装备。
1949年4月,吴瑞林升任第42军军长,率部队从中原大地一直打到长江三峡,解放了四川东北部的大片地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吴瑞林的42军成为了首批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6个军之一,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志愿军入朝以后,根据彭德怀的部署,38、39、40军担负西线作战任务,42军的124师、126师在东线的黄草岭、赴战岭一带钳制东线敌军,125师配属38军歼灭西线敌人。而当时的“联合国军”在西线战场部署了13万人,在东线战场上也有9万人,东线战场上的重担压在了吴瑞林的两个师身上。
东线战场态势图
10月25日上午10点多,韩军首都师大摇大摆地向黄草岭攻来,他们以为当面之敌是朝鲜人民军,在遭到42军迎头痛击后,又连续发动进攻,但都被击退。双方打了6天,韩军首都师和第3师伤亡惨重,不得不退了回去。这时他们才知道,对面的“硬骨头”是中国军人——中国已经出兵参战!
11月1日,号称“美利坚之剑”的美军陆战1师开始进攻42军的防线,敌军出去了400余架次的飞机,向我军阵地狂轰乱炸。随后敌军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我军阵地扑来,我方守军始终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11月22日下午,敌军再次增派兵力,向我军的烟台峰阵地发动了进攻,守卫在这里的124师371团两个连的官兵与敌人连续拼杀6次,一个连被打得只剩下19人,最终因伤亡过大,被敌人突破了阵地。
吴瑞林收到战报后当机立断:“事不宜迟,必须反击,改善我军阵地,并告部队做到稳、猛、狠3个字。”
随后124师根据吴瑞林的部署,采取了“尖刀战术”和“虎口掏心战术”,分两部与敌人展开激战,以两个营从左翼进攻烟台峰之敌,两个营进攻烟台峰东南面的龙水洞之敌,1个团则迂回至五老里攻击美军后方,经过一番激战,一举歼灭美军陆战1师2700余人,彻底扭转了战场上的形势。
黄草岭阻击战共持续了13个昼夜,吴瑞林带领部队共歼敌近3000人,把美军陆战1师阻挡在黄草岭下,保障了西线志愿军主力歼敌,为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彭德怀对42军的表现十分满意,他专门发电嘉奖了吴瑞林。
16年以后,曾担任过“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
这支中国精锐(指42军)……他们不知何时到达,在(朝鲜)东部高原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埋伏下来,使联合国军在十分艰难中作战,遭到了损失。
此后吴瑞林又带领42军参加了第二、三、四次战役,立下战功无数。1951年5月底,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带领吴瑞林等第一批入朝作战的4位军长回国,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场的情况。毛泽东专门单独接见了吴瑞林,见面以后,他紧紧地握住吴瑞林的手说:“你太瘦了!我听说你在战场上累得吐了血,是怎么回事呀?”
吴瑞林回答说:“那是内伤,过去的伤口破裂而出血。经治疗现在已经很好了。”
毛泽东又问:“你能坚持吗?”
吴瑞林回答说:“我坐着担架,坚持指挥战斗。”
毛泽东不禁感慨说:“这就是你们军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有你们这些同志坚持指挥战斗,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了!”
毛泽东
这天毛泽东和吴瑞林一共畅谈了3个多小时,这在全野战军的军长里也是少有的。事后毛泽东回忆说:“我与吴瑞林谈了3个多小时,他讲得实在、具体、生动,符合我军历来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方针。”
吴瑞林回国以后,周恩来考虑到他的伤口还没有痊愈,便安排他在国内住院治疗休养1个月。但此时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正激烈地进行着,彭德怀很快从朝鲜发来了电报:敌人又发起了新的进攻。吴瑞林收到电报后,二话没说,就赶回了前线。
彭德怀听说吴瑞林已经回来后,几天几夜没合眼的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身边的参谋们说:“42军上来了,我就放心了,你们有事去找解方参谋长吧!”
1953年,吴瑞林率部胜利回国,1955年,他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不久以后,吴瑞林从陆军调到海军,出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
1968年8月,吴瑞林被任命为海军常务副司令员。10月1日国庆节这天,吴瑞林在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时,被毛泽东专门请到贵宾休息室,毛泽东对他说:“你是战争的幸存者,你在南海工作做得好,所以调你到海军来。”
1995年4月21日,一代战将吴瑞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值得一提的是,39、41、42这3个军在2017年以前的历次军队改编中均得以保留,这确实太了不起了!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