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尽量不近距离打陆战,并不是绝对不再打陆地战争,而是要尽量避免传统的面对面陆地作战模式。通过空中、海上、以及地面超远程精确打击火力的不接触战法,在数百公里之外就彻底粉碎对手在正面陆地战线以及纵深的绝大多数火力节点,以及战争动员与物资调配的全部能力。说白了就是通过彻底的不接触精确打击,来获得陆地战争的快速胜利。而传统的炮兵、装甲兵和步兵,只起到打扫战场、占据与控制新占领区的作用。不接触战法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远程精确火力,靠技术和军工产能的绝对优势来碾压对手;既然在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就可以进行1米级的精确火力打击将主要的对手近乎全部消灭,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几千米到几百米距离内的、兵对兵将对将的低层次互怼呢?
其实早在3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外加20年前的伊拉克战争中,就已经表现出不接触战争的基本特点;而且伊拉克战争中基本就不再存在像样的正规陆战。不接触战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伤亡与战损。在海湾战争中,联军一共只“阵亡”了200多人,而伊拉克方面阵亡起码10万起步,加上受伤者将有数十万。而联军所谓阵亡的200多人中,还有一百多是战前密集运输期间出现一次坠机事故造成,因此实际战损只有100多人。而这100多人中,又有近乎三分之一是本方火力误伤造成;真正被对手直接杀伤的其实只有七八十个人。而到了1999年,某约方面又完全以空军出战,密集轰炸了70多天,主动攻击方居然创造了0阵亡的记录。由此可见,早在二三十年前,不接触战争其实已经出现,
而到了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期间,居然又出现了二战式的漫长而拖沓的陆地攻防战,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之内被批量击毁。这完全是一种陆战模式的巨大倒退。根本不值得学习,甚至连系统总结其经验教训都是多余的。毕竟其中大多数作战场景,可以用无人机、精确制导炸弹和精确制导火箭炮来彻底代替。至于坦克组成的装甲洪流,完全可以起到像伊拉克战争中那种直扑巴格达来收割前期战果的作用;而不是让装甲洪流本身不顾重大伤亡去冲击对手的陆战游击线。毕竟当代最厚的装甲,在先进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弹头面前也像纸糊的一样。但是再好的单兵反坦克导弹,其最大射程也没有超过5公里的。而现代陆战尤其是装甲集群作战还要在5公里之内的目视范围内进行?
这本身就是非常离谱的表现。还有人说,大规模陆地作战,最终都会发展到城市攻坚战,对于城市攻坚战如何做到不接触作战呢?其实这里要讲清楚:如果一场大规模陆战发展到城市攻坚战,对方还有抵抗能力;那么前期的作战模式一定是相当失败的!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能够像海湾战争一样,彻底打掉对方进行作战的所有力量节点,并且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彻底炸毁,一个没水没电没网络也没有粮食弹药储备的城市,如何继续抵抗?不用一周必须当即投降。而一个前期水电网络粮弹一样都不缺的城市,当然还要继续近距离顽抗。因此说到底,出现城市攻坚战本身就是前期对地战略打击能力不足的表现,是大规模野战不利才会被拖入城市攻坚战,而不是城市攻坚战把陆战本身拖垮。
今后的50年,电磁炮,激光,微波等新一代高能武器会逐步走向实战战场,加上更强大的天基侦察和攻击力量,再配合继续发挥作用的、大量的精确制导弹药。有实力的大国完全可以打出比海湾战争更好看的局面。至于赶不上时代的二三流力量,必将永远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