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往坑道里送一个苹果,我就给谁记二等功”这是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定下的立功标准。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一场连级对抗,为何会发展成师团之间的大战役?这场战役有多残酷?同样是对抗美国人,为什么日本军队的坑道战会一败涂地,志愿军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01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志愿军和美军陷入旷日持久地长线对抗。
然而在美国国内,关于发兵入朝的争论不断,“我们为什么要派几十万小伙子,去帮上万公里外的韩国人打仗?”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无法做出回答。
1952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抓住这个机会攻击杜鲁门,竞选中他高调宣布“如果我当选,我将立马结束朝鲜战争”。
一方面,是杜鲁门所在民主党民调持续走低,另一方面,是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声望与日俱增,不甘失败的民主党政客决定来一场豪赌,他们扬言“要给中国军队一点颜色看看。”
而在另一方面,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如果能取得一场大胜,美国人将会在谈判桌上拥有更多底牌,迫使志愿军做出极大让步。所以从一开始,上甘岭战役的政治意义就大于军事意义。
为了达到这场“政治作秀”,美国人不可谓不煞费苦心。他们安排了“火炮狂人”范弗利特作为最高指挥官,还从世界各地拉来一票记者,号称要对战役进行全过程“实时报道”。
然而美国人没料到的是,正是这场“政治作秀”,不仅打出了他们建国以来的最高军队伤亡率,且在全世界的媒体前,丢了大脸。
02
很多人不知道,上甘岭战役爆发初期,只是一场连级战斗。彭老总曾回忆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而上甘岭只是五圣山的一个前沿阵地。
这个阵地有两个小山头,总面积加起来,只有3.7平方公里。所以安排的驻防部队,只有15军的两个连加1个排,连营级战斗单位都没有。
这块地方是如此之小,大兵团根本施展不开。美国人的计划也很简单,他们打算出动了一个营,用5天时间,约200人的伤亡代价拿下上甘岭。
但是战争的走向很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考虑到军事现状以及“表演效果”,美韩联军实际出动了7个营,320门火炮,47辆坦克和50余架飞机对仅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展开进攻。
十五军得到消息后,立马组织部队进行增援。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安排135团团长张信元进行夜间反击,并重新夺回高地。
就这样,美国人夜里丢了阵地,白天组织冲锋,志愿军白天在山体里挖坑道,晚上与美军硬碰硬。
这场战役打得有多残酷?十五军军长秦继伟说“谁能往坑道里送一个苹果,我就给谁记二等功”。
美国人疯狂地倾泻着弹药,上甘岭每一平米土地,每分钟要承受76枚炮弹的爆炸,超过了二战以来人类弹药密度的最高水平;我方山头阵地平均被削低两米,几乎所有的坑道外侧都短了三至四米。
对我军造成最大的困难,是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上甘岭两座高地,相距最远不过1000米,美国人却安排了十道封锁线。
派出去一个班送物资,只有三分之一的战士能活着走进坑道。据统计,有超过1700名后勤人员在上甘岭战役献出生命。
然而我军的顽强抵抗让美国人始料未及。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下,美军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搞“添油战术”。
美韩联军累计投入3个步兵师,外加8个独立团,2个独立营,甚至还有1个空降团,总兵力竟然高达6万余人。
但在付出了范弗利特弹药量和近40%的伤亡率后,他们彻彻底底的失败了。要知道,此前美国最残酷的一场坑道战,对日硫磺岛战役,伤亡率不过32.6%。(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03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坑道战,为什么硫磺岛战役中日军被美军全歼,而上甘岭战役美军却难以撼动志愿军?
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的阵地比上甘岭大20倍,炮火打击密度仅为志愿军的十分之一,守将栗林忠道花了七个月时间,用大型机械挖空整个山体,甚至造了一个拥有300门重炮,上下九层的钢筋水泥要塞。
反观志愿军,没有钢筋混凝土,更不要提大型机械,只能用工兵铲或者徒手挖,从物质上看,日军高出志愿军几个档次。
但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说到底还是人。硫磺岛战役期间,日军战术呆板,思想僵化。他们一共发动了15次“万岁冲锋”,无一例外被美国强大的火力输出打了回去。
而志愿军拥有世界级班排战术,在坑道战的前十天,累计发动148次小规模夜袭,打得美军寝食难安。
此外,日军的士气低落,志愿军则士气高涨。硫磺岛是一座孤岛,面对美国的包围,士兵感到绝望。
近10年的东亚殖民战争让日本走向山穷水尽,大范围饥荒在国内蔓延,日本兵不知为何而战。
志愿军恰恰相反,4年解放战争“打土豪分田地”调动起亿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保朝鲜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同样的坑道战术,同样面对美军,一胜一败一荣一辱。朝鲜战争以后,在东方随便架起一座大炮,就能让一个国家卑躬屈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军队陷入了70年的对华阴霾,时至今日先辈的福泽依旧隐蔽着我们!朝鲜战争以后,再无人敢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因为他们会想起那年冬天,黑衣里的死神!
时值上甘岭战役七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对那群“最可爱的人”,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金陵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