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在长春举办的航展上,除了中国歼20的进行展示高机动性的表演引发国内外的关注之外,中国大方展示的“无侦-8”高超音速无人机同样引起了不少的波澜,近日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在其网站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高超音速无人机可用于对美国F-22、F35隐身战斗机进行自杀式袭击的文章》。
相关报道截图
印媒援引了《南华早报》此前对“无侦-8”高超音速的报道,认为“无侦-8”无人机将在南海或者太平洋内中国应对美国航母打击群中发挥关键作用,并认为“无侦-8”高超音速无人机类似于四十多年前的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D-21无人机。
由于“无侦-8”无人机十分神秘,最早的公开亮相是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由于官方媒体也并没公布相关的技术资料,因此我们抛砖引玉,以美国D-21高超音速无人机的相关性能来判断“无侦-8”高超音速无人机在未来作战中的作用。
阅兵式中的D-21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研发出高空高速的SR-71“黑鸟”侦察机,虽然SR-71凭借优异的性能可以轻松躲避对方导弹的拦截,但为避免国际影响和外交风波,美国计划研制用于侦察作用的高超音速无人机,根据技术要求,新型的高超音速无人侦察机的飞机速度要达到3马赫以上,设计工作同样由经验丰富的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负责,该无人机被称为D-21,绰号“标签板”,单价550万美元(1970年美元价)。
D-21
由于D-21的侦察任务往往在大洋彼岸进行,因此需要母机载到指定地点之后再进行投送,D-21最初的母机是美军改装的2架A-12,背在机身上部进行携带,起飞之后当速度到达3.2马赫时进行投送,同时D-21的发动机要全力进行工作,为增加投放的成功率,美军还特意在投放的母机之上专门设计了一名投放员,然而在随后的试验当中D-21的投放工作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在首次投放实验中,为了降低阻力,美军特意在D-21上安装了头锥罩和尾喷口罩,不幸得是在投放过程中脱落的头锥罩直接撞上了飞机前缘和发动机,首次试验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在随后得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实验中D-21成功分离成功,Q其中第三次试验D-21成功飞行2600千米,并完成了8次盘旋,然而在第四次实验时两机刚刚分离,D-21装备的发动机突然停车,随后发生翻滚径直撞上了母机,母机因此而解体,虽然飞行员和投放员及时的进行了弹射脱离,但最终投放员还是葬身大海,此后该方案的母机计划便被取消,转而改为用B-52H轰炸机吊挂在左翼根部位置进行投放。
由于B-52H无法达到D-21的预定投放速度,因此在D-21的下方还安装了一个火箭发动机,以保证投放后能达到3马赫以上的速度,从而保证D-21的飞行安全,D-21服役之后共开展了4次侦察任务并且全部是针对我国,不过最终全部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的侦察任务发生在1969年11月9日,在飞行过程中D-21的导航系统突然失灵,最终飞到前苏联的西伯利亚上空坠毁,残骸被前苏联获得。
第二次的飞行任务是1970年,此次任务完成得非常成功并最终飞行了4900千米,然而幸运的是在回收时出现了意外,最终葬身大海,残骸和技术资料同样未能回收。
第三次的侦察任务是1971年3月4日同第二次任务的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任务失败。
第四次任务的时间是1971年3月20日,在飞行过程中D-21的导航系统同样是突然失灵,最终坠毁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森林之中,最终残骸被我国获得,随后D-21计划便被取消,直到1977年美军才正式承认D-21这种高超音速无人侦察机的存在,2010年8月我国在博物馆中向民众公开D-21的残骸,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波澜。
我国博物馆中的D-21残骸
D-21凭借其科幻的外形,高超音速的性能以及无人作战等新概念的确成为那个时代顶尖的侦察装备,从历次任务中我们不难发现D-21的缺点同优点一样明显,其当年的电子工业水平与其性能标准明显不相匹配,结果导致D-21的可靠性太差,据悉在交付时,即使在“臭鼬”工厂调试好到达美军的基地时还是会发生故障,最终的结果便是执行的任务全部失败,最终D-21惨遭放弃。
在B-52H机翼下的D-21B无人机
说完美国的D-21咱们再回到中国的“无侦-8”高超音速无人机上面,两者既有类似的地方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从外形上看两者的外形都为箭头状,三角形的机翼,整个机身翼融合设计,不同的是“无侦-8”采用的是翼尖区域上反设计而D-21则是安装了一个垂尾,在机头位置D-21有一个大型的圆形进气道装备的是冲压发动机,而中国的“无侦-8”并没有进气道,装备的是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为超音速巡航设计,兼顾一定的隐身性能,但相比之下“无侦-8”在外形设计方面明显隐身性能更强。
无侦-8头部尖锐、背部隆起成弧形,这都是新一代高超声速乘波体飞行器的普遍特征
在发射方式方面,美国的D-21由B-52H轰炸机进行远程投放,中国的“无侦-8”无人机印媒认为由于其体型巨大同时机身顶部位置有两个圆环,而中国的轰-6N在机身的下腹部带有锚定装置,推测轰-6K/N为其潜在的载机。
在回收方面当时美国的D-21限制于技术无法对体型如此巨大的无人机进行回收,因此只能回收侦察设备舱,而D-21只能自行炸毁或者坠海,属于一次性的产物,而中国的“无侦-8”具备坚固起落架,这意味“无侦-8”可以重复进行任务。
“无侦-8”
除此之外中国“无侦-8”相比于D-21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解决了在飞行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据印媒援引《南华早报》的报道称中国在高超音速飞行中实现了稳定通信的突破,“无侦-8”高超音速无人机被认为是最明确的受益者,同时印媒表示中国已经掌握液体燃料推进技术,虽然固体燃料相比于液体燃料稳定性更强,但液体燃料却可以控制燃烧速度因此“无侦-8”不仅可以多次发射,还可以调整推力和消耗。
客观上来说印度的这种利用“无侦-8”对美国F22\F35等隐身战机进行“自杀式袭击”的想法的确可以实现,毕竟“无侦-8”的飞行速度要比美军的两种隐身战机速度要快的多,通过反隐身雷达锁定敌方隐身战机之后可以进行撞毁,但实际上却并不实际。
“无侦-8”是一款高超音速的无人侦察机,而并不是高超音速导弹,主要作用在于侦察而不是摧毁,对战机的锁定性能有限,“无侦-8”凭借其高超音速性能前去侦察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至于对敌方战机的拦截,完全可以交给防空导弹或者隐身战机。
印度这个想法更加贴近于“蜂群”打击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架5代机或者未来的6代机作为空中指挥的枢纽,携带数十家甚至数百架具有专门空中打击能力的无人机对敌方目标进行摧毁,这才是较为实际的作战概念,而不是凭借一种装备的单一突出优势打毫无概念作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