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2022年06月21日11:58:14 军事 1653

国民党飞行员驾机起义,老蒋啥反应?

1963年6月2日,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媒体,罕见的共同报道了同一件事。但有意思的是,三方侧重的方向完全不同。台湾的中央社是这样报道的:由于气候恶劣影响,我们的一架战机在例行训练飞行时失去了联络。而香港的响尾蛇是这样报道的,国民党一个空军上尉,驾驶美国战机去大陆了,这事震动海内外。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而大陆的人民日报则非常淡定,明确表示,原来隶属于蒋介石手下的空军第二联队十一大队四十二中队的上尉飞行员徐廷泽,于6月1日驾驶一架美制F-86F喷气战斗机起义,在当天上午安全降落在华东某机场。结尾处明确表示,徐廷泽弃暗投明归来,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没错,这件引起两岸三地关注的事情,就是国民党飞行员徐廷泽的驾机起义。尽管蒋介石政府企图在报道时含糊其辞,模糊具体情况,降低其损失。但随着人民日报准确且详实的报道,海内外都已知晓,有飞行员起义回大陆了。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徐廷泽的起义,让老蒋非常恐慌,随即就开始了各种动作。老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把当时担任所谓空军总司令的陈嘉尚给调了职,然后把自己的亲信,也就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分派到各个空军基地,不断向中下层士兵演说,要求他们警醒,要和老蒋共患难。同时受到波及的,还有海军和陆军,老蒋开始对这些官兵进行政治考试,严格剖析和控制他们的思想。

在约束其手中部队的同时,老蒋还开始在岛内搞文化禁演。最明显的就是,老蒋禁止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播放工作。而原因就是,这部由香港拍摄的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大陆场景,还有黄梅调。这些氛围,会唤起客居台湾之人的思乡之情,会让他们有返回大陆的想法。很明显,老蒋这是慌了,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四面楚歌的紧张气氛。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当然,老蒋做的努力还不止这些。老蒋认为,徐廷泽之所以驾机起义,根本不是什么思乡情,纯粹是钱没给够。所以,后来的老蒋,对于其手下的空军待遇,还是上涨了一些。但其实,老蒋是真的失算了,徐廷泽之所以选择起义,只有两个原因,且每一个戳到了老蒋肺管子上,但没有任何与金钱相关的原因。

解放战争后,第一个驾机起义的蒋军飞行员,就是徐廷泽。而他之所以选择起义,主要有两个原因,个个都与老蒋有关系。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第一个原因,在老蒋手底下当军人太屈辱了!老蒋败退台湾之后,疯狂拉拢美国,更是默认美国控制台湾的军事机构和军事活动。甚至于,空军总部一个上尉联络官的妻子,被美国顾问汤姆无情地糟蹋了,也没人敢管、没人敢过问。这一幕幕现实,沉重的击打着徐廷泽的心。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自己当兵,为的是保家卫国,可为何,到头来,好不容易赶走了小日本,又来了个美国鬼子。

后来,徐廷泽想通了,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都是因为国民党当局的腐朽无能。他们对外丧权辱国、极尽谄媚手段;对内却祸国殃民,卖命受罪的永远是下层官兵,而发财享受的却是少数的高官显贵。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徐廷泽意识到,如果继续跟随国民党当局,那自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而实际状况,和徐廷泽思考的结果基本一致。1962年,国民党在其内部展开所谓的忠贞检查,专门调查不满上司,以及过去和中共有过接触的人。这些人被查到的人,轻则会遭到软禁或者开除,重则会被枪毙。上述这两点,徐廷泽哪点都符合。他确实对国民党官员的好逸恶劳、一门心思想发财有些不满,也曾在解放战争时被短暂俘虏过。

于是,徐廷泽的一位前同事,在调查他的时候,给他暗示,只要交够钱那就瞒下来不上报。但徐廷泽没有屈服,拒绝送好处,结果就被送到了特务机关。可特务们查来查去,也查不出徐廷泽的毛病。可这些人心里有气呀,于是,就开始给徐廷泽指派一些危险的任务,逼着他执行。这种场面多了之后,徐廷泽也意识到,自己或许得走了。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而就在徐廷泽想通的时候,第二个原因也找上门来了。由于仕途的不顺意、思想的苦闷,徐廷泽愈发思想大陆的亲人。他开始想方设法地收听大陆的广播,也就是在广播中,他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陆。当年,他们撤退大陆时,大陆的穷困是肉眼可见的,但十来年过去了,大陆已经大变样了,人民日益幸福美好,而国家也愈发强大繁荣。这种种的一切,对徐廷泽来说,极具诱惑力,他清楚地意识到,他该回家乡了!

但返回大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徐廷泽必须韬光养晦。他积极且顺从地执行上司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在执行任务期间,以工作的名义,大大方方的研究大陆地图,研究前往大陆的飞行路线,斟酌前往大陆要耗费的油料以及福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在徐廷泽的潜心等待下,机会终于在1963年的6月1日出现了。这一天,徐廷泽所在的空军部队,有例行的飞行任务。而徐廷泽,早就看好了海峡两岸的天气,清楚这一天非常适合起飞。于是,他行动了起来。

1963年6月1日,早上7点45分,驾驶长机等候在机场的徐廷泽,清晰的的听到塔台说:“可以起飞”。他迅速调整思绪,驾驶着美国的F-86F战机起飞,与他一起行动的,还有一架僚机。当时的徐廷泽一直在想办法,试图一把甩开这架僚机,但还没等他想到办法,僚机却自己出了问题。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僚机中的飞行员报告道,飞机的油料表失效,需要返航。听到这个消息,徐廷泽大喜,却面不改色的同意僚机离去。僚机刚刚转身没多久之后,徐廷泽也立即调转方向,加快速度,朝着大陆方向飞去。一直在地面监视飞机动态的塔台,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对劲,不断在对讲机里呼叫陈廷泽,说方向错了、方向错了。但徐廷泽没有理睬,仍旧冲着大陆不断飞去。塔台见劝说无用,直接把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的四架战机给喊来了,命令他们迅速拦截徐廷泽!

四架战机在身后穷追不舍,徐廷泽却没有半点慌乱,他心里清楚,今天这个状况,不管怎么着,都要飞到大陆去。很快,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徐廷泽甩开了跟在自己后面的家伙们,奋力飞到了大陆上空。但解放后,国民党飞行员驾机起义还是头一遭,所以地面的部队,还以为对岸过来搞侦察了,毫不留情地就发射了炮弹,几乎擦着徐廷泽的座驾而过。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但徐廷泽也没法和大陆的地面部队沟通,只能硬着头皮寻找降落的地点。很快,他发现了一个机场,并下降高度,准备降落。而机场方面的部队似乎也意识到,这架飞机不是来搞侦察的,而是想降落的。于是,炮击停止,徐廷泽的座驾顺利降落。而这个时间,是1963年6月1日早上9点5分。

徐廷泽落地后,很快就引发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叶剑英元帅在接见徐廷泽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你的起义,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是一个革命的行动。因此,祖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热烈欢迎你,并且完全信任你。”而周总理见到徐廷泽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爱国是不分先后的,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1963年,国民党一飞行员驾机飞大陆,吓坏老蒋:别走,我给钱 - 天天要闻

6月4日,国防部专门为徐廷泽举行了一场欢迎会,时任国防部长的刘亚楼亲自到场,和徐廷泽亲切交谈。在这场欢迎会上,国家做出了对徐廷泽的奖励,一个空军少校军衔以及2500两的黄金。这个数额,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可是一笔大财富。但徐廷泽不愿意接受,明确表示,自己起义是为了良心,不是为了其他。但在刘亚楼的百般劝说下,徐廷泽接受了这笔黄金,然后很快就捐了出去。

后来,徐廷泽继续奔波在我国的空军事业上,从副团长做到了航校副参谋长、副校长,并连续几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然,在徐廷泽的后来的人生中,最让他觉得兴奋的,其实还是1978年9月26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解放后第一个驾机起义的国民党飞行员,就是这个名叫徐廷泽的年轻人!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世界周刊丨拉法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世界周刊丨拉法的“最后时刻”?

本周,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实际控制了加沙地带拉法口岸的巴勒斯坦一侧,这让外界担忧加沙民众或将失去“最后的安全之城”。与此同时,持续数月的停火谈判也进入到最后、最关键的时刻。
解放青岛的关键之战——即青战役,回顾那个烈火燃烧的年代 - 天天要闻

解放青岛的关键之战——即青战役,回顾那个烈火燃烧的年代

在1949年春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得到解放。然而,山东境内仍有青岛、即墨及长山列岛处于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之下。解放青岛,势在必行在1949年初的历史转折点上,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仅剩的据点是青岛和长山列岛。
最可怕的纳粹军人:一个人摧毁了5个装甲军 - 天天要闻

最可怕的纳粹军人:一个人摧毁了5个装甲军

本文旨在:追忆、解读、揭秘二战历史,绝无宣扬纳粹主义精神或其它意图,请勿曲解。谢谢合作!正如他本人所描述的,他一共在战斗中飞行了60多万公里,用掉了500多万升燃油;他一共投掷了100万公斤的炸弹,发射了100万发机枪子弹,超过15万发20毫米炮弹以及超过5000发37毫米炮弹。
德日要举行联合军演 - 天天要闻

德日要举行联合军演

大争之世,各为其主,世界局势变数不断,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大势力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在俄乌冲突悬而未决、巴以冲突旷日持久的情况下,很多不甘心屈居于别国之下的势力,都在伺机而动。 比如德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