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vs拉拢美国:巴基斯坦的左右逢源术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2025年5月10日,印巴停火协议出炉,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站上讲台,郑重其事地说:“感谢中国,这是一场兄弟般的援助。”

热度还没散,第二天他又加了一句:“当然美国也在停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仿佛一场外交“补刀”引来外媒猜测不断。

这不是“口误”也不是“多谢一嘴”。而是巴基斯坦在大国夹缝里,活下去的一种方式。说好听点是平衡术,说直白点,是小国的生存智慧。

停火协议背后:巴基斯坦不是“赢了仗”,是“守住局”

这场印巴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2025年5月7日这天,印度率先行动,声称是进行“反恐”行动派出战机直接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空袭。

巴基斯坦方面自然不会答应,立刻启动了他们的“铜墙铁壁”般的反击计划。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边境地区的局势就迅速升温到了关键的临界点。

一度真有点像要开“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味道。

不过让人挺意外的,冲突仅仅烧了三天。在5月10日下午5点的时候,停火协议达成了。两边都同意海陆空全部停火,并且约定了后续的谈判机制。

这个时候,巴总理谢里夫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中国。

为啥?不是客套,而是真做了事。

外交上中国在联合国场合替巴方“发声”公开支持其反恐立场,给足了台面

经济上中方直接追加15亿美元贷款,甚至还帮忙协调IMF贷款谈判,让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喘了一口气

军事上更是“真金白银”:保障军备供应通道不断,还共享了部分高价值情报那几天,“枭龙”战机在边境上空飞得格外勤快,巴军方自己都说:“这批飞机,真不白买。”

一句话总结:这次停火,中国是“出力”的朋友。

可话音刚落,谢里夫又感谢了美国。

这就很微妙了。

致谢中国,是情义;致谢美国,是算计

谢里夫的“双重致谢”,从表面上瞧就好像是“左右都能讨好”,可再仔细一探究,实际上是两种逻辑给叠加到一块儿了。

第一层是中巴关系的“铁”。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建交70多年中巴经济走廊搞了十年,创造了23.6万个岗位,电力供应占巴全国13。在巴基斯坦的教科书里,中国被写成“唯一挚友”,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

民调也印证了这点:81%的巴民众对中国持正面态度,而对美国,只有11%。

第二层是美国的“能用”。

这次冲突美方没有直接参与动手行为,不过谢里夫提到了特朗普,说他“在停火这件事上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文字表面来看是表达感激之情,要是深入思考的话那就是在谋划“外交方面的打算”:

·拉拢美国注意力,试图制造印美之间的“温差

·给华盛顿递个台阶,争取未来谈判空间

·留条后路,别把自己绑死在“一棵树上

毕竟美国跟巴基斯坦,也不是“陌路人”。

2024年,美国和巴基斯坦又续签了《通信和信息安全协议备忘录》,两国在军事合作方面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平常的时候没什么动静,但要是真到了需要的时候,巴基斯坦方面也期望能够派上用场。

换句话说:感谢中国,是感情;谢美国是策略。

中美博弈的投影,小国的“夹缝求生”不等于两面讨好

从更宽泛的视角来讲,这次的“双重致谢”,实际上就是中美在南亚进行较量的一个体现。

·中国牌打的是发展搞基建、修电站、通铁路有点像“朋友给你买房还帮你供首付

·美国打的是安全,强调反恐、情报交换更多像“朋友送你一把刀,还告诉你怎么用

这两种模式,巴基斯坦都不想错过。所以谢双边,不是墙头草,而是小国求稳的一种“高级走位”。

有学者说得直白:“在大国博弈中,小国选择‘对冲不是不忠诚,而是想多活几年。”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冷酷,但确实很现实。要知道巴基斯坦所肩负的责任可不轻,财政方面比较紧张,国内的局势也不稳定,边境那边也不太安稳。

仅仅依靠一个盟友的话,那可不够保险;多找几条路来走,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结语:铁杆朋友与灵活外交,两者并不冲突

从表面上来说,谢里夫的“双重致谢”看起来像是“模糊不清”的;但从本质上来看,这体现了典型的小国智慧:

一边有着“情谊深厚如同兄弟”的铁哥们般的盟友,一边有在“重要时刻”能帮忙的潜在助力者,感谢这两方,并不意味着就背叛了其中一方。

这不是立场不坚定,而是现实太复杂。

就像谢里夫自己说的那句:“在国际舞台上,朋友和支持有时比金子更重。”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我当然知道谁是朋友,但我也知道,朋友不等于只能有一个。

信息核实说明:

本文所有时间节点均围绕2025年5月10日印巴停火协议展开,数据与表态来源包括新华社、中华网、清华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及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发布的公开材料。内容未添加主观推测,信息链完整、时间准确。

参考资料:曹小灵看世界2025-05-15巴基斯坦感谢了中国之后,为什么又要感谢美国?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