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评级机构评这评那,凭啥?

降级怎么了?很严重吗?那是非常、相当、特别、尤其严重……

前段时间,惠誉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的“AAA”下调至“AA+”,就把财政部长耶伦老太太气得够呛,跳出来各种反驳;2011年标普给美国降级时,时任总统奥巴马也是“怒从胆边生”,慌不迭地召开发布会,说美国不仅应该是最高级别“AAA”,更应该是“AAAA”。

不懂就问,为啥降个级,美国政要就“全员暴走”。这个信用级别到底有什么用?

1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解释信用级别,我想引用《纽约时报》的一句名言,那就是:“美国可以用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

中国东汉末年有过“月旦评”,一堆名士臧否青年,形成的声望可以左右一个人能否入仕、做多大的官。穆迪、惠誉和标普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产品”跟月旦评差不多,只不过它的影响力不体现在官场,而是在全球金融市场

信用评级可以评国家,也可以评企业、国际组织。这玩意可以类比成银行给你的信用卡批的信用额度。信用级别高,说明按时还钱可能性高,属于优质客户,可以享受比较优惠的利率或提供更少的抵押。用专业的话说,高信用级别的主体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作为国家来说,信用高,卖国债给的利息不高也有人追捧;把这个信用做背书,在金融市场上借点钱搞个大项目,也不需要给债权人承诺高息。

反过来说,信用级别低,融资成本就高,借同样的钱,利息会更高。要是一直降级,还有“信用破产”的状态,国家破产就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忙重组债务。因为垃圾级别的信用,就算用国家作为抵押,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也借不到钱了。

所以,穆迪威胁美国降级这件事的严重性可想而知。美国这些年对外债务坐着火箭往上蹿,已经突破33万亿美元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以前债务的利息。本来就靠着借新换旧,现在一降级,人家还愿借给你吗?还愿按照同样的利息借给你吗?

我赌耶伦老太太最近一定睡不好。

2


电视剧里的赌徒有句话:我养的骰子咬我。美国人现在估计有类似的感受。

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评级始于20世纪初,那时穆迪开始为债券提供公开信用评级,为市场投资人提供指导。目前,全球的信用评级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几乎控制了全球评级市场。

这三家机构都是美国公司,还都是“老家伙”。它们最早从事出版业。标准普尔里的普尔公司1860年成立,出版过《美国铁路手册》;标准统计公司1906年成立,出版美国企业财务信息,两家1941年合并。穆迪公司1900年成立,最“年轻”的惠誉也是1914年成立。

随着美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尤其是 1907 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投资者需要独立信用评估服务。穆迪第一个“吃螃蟹”,1909年首次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随后,普尔、标准统计、惠誉相继跟上。

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中,投资者继续科学判断债务违约率以指导投资,穆迪通过加权计算投资级、投机级债券出名,奠定了信用评级在金融中的作用。

3


在美国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中,三大评级机构没少出力。他们在计算主权信用评级时,常常从意识形态出发,否认其他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实际上成为推行所谓“华盛顿共识”的政治工具。由于其明显偏向美西方国家和企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公正、不合理,是发展中国家融资难、发展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评级机构本身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难以客观、科学评估信用风险,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危机的“催化剂”。

举几个例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初期,三大机构反应迟钝,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泰铢韩元危机的严重性,韩国都已经因韩元贬值无力偿债向IMF求援了,三大机构还没有下调主权信用评级。危机蔓延,三大机构又为了挽回声誉骤然给东南亚多国降级,反而加速、加重了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也与三大机构有关。在那之前几年,三大机构在经济繁荣期间给很多垃圾债评级过高,导致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比例越来越高,最终“暴雷”。当七国集团回顾国际金融危机时,也不得不说,评级机构促进、加速了动荡。

……

这就好像一个水平不足的足球裁判,要么在球场上吹得松,导致球员动作越来越大,最终酿成暴力事件;要么在球场上过于严格,导致球队无所适从、晕头转向。

好死不死,这群裁判就因为来自美国,球员们也只能相信他们……

4


三大机构给美国主权信用级别降级,这件事得两说。

一方面,这说明美国两党动不动就债务上限、政府预算拉锯,直接影响联邦政府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的信用。在一个只能靠借新换旧的背景下,轻易就说不再借钱了,市场当然要怀疑你能不能还上钱。

另一方面,三大机构本身都是美国背景,在美国经济金融沉疴难返的时候说美国信用不好,既不偏离事实,还能给自己搏一个“客观公正”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反正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和长时间积累的资本霸权总可以渔利,调低美国信用级别虽然让美国很肉疼,但不至于伤筋动骨,最多让联邦政府花钱更费劲。同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发展中国家头上,立刻会引发资金外流、货币贬值,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看,三大机构给美国主权信用级别降级,充分说明了美国财政状况一塌糊涂、治理水平持续“拉胯”、两党斗争越来越儿戏,但这说明不了三大机构有多英明神武。它们的评级逻辑漏洞太多,可就算使用带有这么多漏洞的眼镜看美国,也实在看不过去了……

5


这些年来,中国也建立了多家评级机构,希望提供有别于美国主导国际评级市场的声音,但由于美国建立在美元霸权基础上资本市场优势短时间难以撼动等因素,这些中国评级机构的影响力还很有限。

这种在评级领域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中国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也直接影响与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努力发展经济的成本。很多时候,西方企业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在金融市场撬动大量资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想要做到一样的事情,却要支付昂贵的利息和融资成本,就是由于这套不公平的评级体系。

特别是在近年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标普、穆迪、惠誉为主导的现行传统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没干过什么公平正义的好事,长期对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全球新兴市场实行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双重评级标准,动不动就把中国行业龙头企业的国际融资产品评成“垃圾级”。

当我们在看待美国主导的评级机构给美国主权信用降级的闹剧时,也要记住,他们是在自己制定规则,并自己玩游戏,无论表征如何,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决定了这套体系不可能公正,也不可能合理。

在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过程中,这套建立在美国评级机构基础之上的金融游戏,就跟美国的信用评级一样,必须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