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网站访谈:建设中医药强省 四川出台行动“路线图”

四川是中医药大省,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去年12月,四川获批建设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近期印发的《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制定了具体“路线图”。9月28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道丕走进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确定为国家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引领中医药取得历史性成就。李道丕坦言,四川中医药发展势头强劲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中医药大企业、大品牌缺乏,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明确了9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坚强有力的管理格局、契合规律的保障格局、均衡可及的服务格局、链条健全的产业格局,建成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文化高地,实施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工程和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工程两大特色工程。

李道丕详细介绍:“中医药管理部门将进一步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职能,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责任,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等。将建成一批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县级区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开办传统中医惠民诊所7500家,让中医药服务更加均衡可及。产业方面,将培育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2个、达20亿元的3个以上,力争中药材综合产值达15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个……”

访谈中,李道丕还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进展。

一是全力争取重大项目支持。截至目前,争取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项目3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7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储备库1个,推动国家在广元布局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6个省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2个省级三级中医特色康复医院、8个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20个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推进3个省级民族医医院、6个省级中医经典传承中心和14个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建设。

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省包县、市包乡、县包村”,组建100个省级、1000个市级、10000个县级中医医疗团队下沉帮扶,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在村里就能够看上中医,就有好中医大中医为他们服务。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了全覆盖,并实施1500个基层中医馆提升内涵建设。持续实施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备案诊所达到3806个。

三是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2021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中药企业236家,实现营业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11.49%。目前,我省已培育好医生、康弘、新绿色等超10亿元企业7家,10亿元以上的重磅单品康复新液。三台县麦冬现代农业产业园、彭州天府中药城等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中药材林业园区5个。印发《四川省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管理实施细则》,鼓励中医药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1名,国家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获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5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8个。

五是部分市州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比如,宜宾市成立中医药管理局,为市政府33个工作部门之一;达州市每年安排总额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相关工作;内江市在全市符合条件的二甲及以上医疗机构中,实施中医8类骨科优势病种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医保政策;成都市遴选176种、资阳市遴选19种、甘孜州遴选370种中藏药院内制剂,在全市(州)范围内调剂使用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巴中市成立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内江自贡广安泸州南充等地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

在互动环节,李道丕回答了网友关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他表示,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第一资源,一方面要重点培育院士后备人才、省级岐黄学者,以及国家级、省级中医和中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推进成都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推进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创建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省中医药局也将同省人社厅出台《四川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四川省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等政策文件,进一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进一步稳定和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综合自四川观察、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