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古富力大桥是第一座跨越维多利亚湖的永久性桥梁,也是非洲最长的矮塔斜拉桥。中国土木供图
位于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也是东非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该湖面积6.94万平方千米,湖区人口稠密。长久以来,因湖面阻隔、渡轮短缺,通行成了困扰当地居民的大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0年2月,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土木”)和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五局”)联合承建的马古富力大桥项目应运而生。
在中坦两国工程师的携手攻坚下,2025年6月19日,马古富力大桥将正式通车。这座非洲最长矮塔斜拉桥不仅让湖区百姓看见了区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更成为了中非合作的生动实践。

中国工程师指导现场安装工作。中国土木供图
书写“绿色施工+数字建造+技术突破”的中国答卷
在坦桑尼亚居民安娜的记忆中,每一次过湖都像在“碰运气”,在渡口等几个小时的渡轮已是常事。在马古富力大桥通车后,她就能随时驾车往返两地,“我整个人都会轻松不少。”
维多利亚湖为坦桑尼亚提供了丰富的淡水和渔业资源,滋养着坦桑尼亚的姆万扎、马拉、卡盖拉和盖塔等地区的作物生长。但它也在湖区两岸之间形成了一道地理屏障,阻碍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为加强湖区两岸沟通,坦桑尼亚政府设置了多个轮渡口岸。但由于渡轮数量和载重量有限,湖面天气变化无常,倾覆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维多利亚湖上修建跨湖大桥便一直是坦桑尼亚政府努力在推行的项目。但受限于技术、资金和执行力,该设想多年未能启动。2015年,时任坦桑尼亚总统约翰·马古富力将建设大桥纳入国家发展优先事项。遗憾的是,2021年他因病去世,未能亲眼看到大桥开通。随后,现任总统萨米娅·苏卢胡·哈桑继续推进该项目。
在坦方“母亲湖”上建桥,中方团队要面对生态与技术双重难关。维多利亚湖既是重要渔业资源区,也是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这对环保提出了很高要求;湖底厚层淤泥与坚硬花岗岩并存,地质复杂,更让施工难度倍增。此外,常年的高温天气也加大了技术难度。
中国土木的工程师郝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除天气原因外,项目建设期间,他们还时常遇到设备物资采购难、运输受阻、技术标准繁杂和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但他们从不懈怠,相互鼓舞,研究出符合现场实际的技术方案。
非洲物资相对匮乏,桥梁的悬灌梁、索塔及斜拉索等核心部分需要中国土木的项目团队自行设计、生产及安装。这对青年工程师侯思远带领的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考验,侯思远主动扛起重任。超大型菱形挂篮的设计与制作、打磨图纸,再到验证结构安全系数……每一个环节他都反复确认,确保桥体结构的性能合乎规范,且能避免高空作业和吊装的安全风险。
5年来,大桥项目的技术带头人秦榕带领中方团队逐一破解难题,不仅避免了混凝土浇筑对水体的污染,而且利用BIM数字建造系统降低资源浪费与碳排放,交出了一份“绿色施工+数字建造+技术突破”的中国答卷。
“这座横跨两岸、牢固矗立的桥梁是(马古富力)总统心中的梦想之桥,也是解决两岸人民急难愁盼的安全便利之桥。”郝杰表示,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对便利交通的渴求,激励着中国技术人员迎难而上。
过去,居民通行两岸只能依靠耗时40多分钟的渡船,或者花费2个多小时绕行公路。如今借助大桥,过湖仅需5分钟。有数据显示,这座桥将使两岸货物运输成本降低10%至15%,能有效增强当地各类产业的竞争力。
从“交通瓶颈”到“经济动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动了坦桑尼亚的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增长,更让世界看到了“硬联通”的坚实力量。

坦桑尼亚青年工程师与中国土木的工程师合影。中国土木供图
中国项目助力当地青年逐梦
“中国团队和中国技术帮助我们在‘母亲湖’上架起‘梦想之桥’。”坦桑尼亚小伙罗伯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古富力大桥项目为他们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
项目启动之初,罗伯特是一名船长,为建造钢栈桥运送材料。他总是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清晨,驾驶小船在湖面上穿梭,风雨无阻地将一批又一批建材准时运送到施工现场。在他看来,“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建设我们国家的荣耀”。
钢栈桥顺利建成后,罗伯特没有选择离开去寻找其他工作。他被中国团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打动,决定留下来继续参与大桥建设。考虑到现场的需求,他申请转岗为卡车司机,希望凭借自己熟悉地形和交通的优势,为团队提供更多支持。
此后,罗伯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项目现场的各个角落。白天,他为施工队伍运输材料;夜晚,他为加班的工人送来热腾腾的饭菜。团队成员发现,即便是最偏远的施工点,只要有需要,罗伯特就会第一时间到达。
“我驾驶的是车辆,传递的是希望。”罗伯特笑着说。
从只会接灯泡,到熟练掌握整个施工区的照明控制系统,这种能力提升,只需全程参与马古富力大桥的建设就能实现。对坦桑尼亚青年塞迪来说,大桥的建设给了他逐梦未来的勇气,更让他对这片土地的明天充满信心。
2021年,大桥项目在坦桑尼亚姆万扎地区启动,塞迪带着心爱的电笔报名,成了一名电气助手。炎热的天气、高空作业的危险和复杂的线路,在别人眼中,这些都是麻烦和危险,但塞迪乐在其中。他还不时在随身笔记本上记录一些要点。
“你不只是会干活,更有想学的心。”中方工程师见状,便开始手把手地教他读图接线、识别电气回路、排查线路故障。
现在,塞迪有了稳定的收入。他用工资翻新了父母居住的老屋,家里装上了电灯。他兴奋地表示,自己还资助妹妹完成了教师培训。整个家庭都为他们兄妹二人自豪。
结束一天的工作,塞迪便回到村里,义务为年轻人讲解电工知识,鼓励同龄人掌握一技之长,参与中国的有关项目。
“我没有机会走进大学,但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村里能走出自己培养的电气工程师!”塞迪对未来满怀憧憬。
据中国土木的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在建设期间为坦桑尼亚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员工参与度近95%。同时,该国高校学子多次赴大桥实地参观学习。其间,中方工程师与坦桑尼亚青年携手同行,从图纸解读、施工培训到桥梁预制、吊装焊接,乃至传授技术经验,中方团队帮助坦桑尼亚青年系统掌握了现代桥梁建设的全流程知识,双方也在朝夕协作中凝聚起深厚情谊。
“中国企业带来的不只是饭碗,还有实打实的本事。咱跟着学技术、攒经验,日子准能越来越好。”罗伯特感慨。
罗伯特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罗伯特和塞迪的成长轨迹,是中非合作惠及当地民生的缩影。在维多利亚湖畔,这些非洲青年看到中非情谊不断生长。他们坚信,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帮助下,中国企业带来的不只是技能和收入,还有让更多人相信“苦日子能拧出甜来”的希望。

坦桑尼亚青年罗伯特。中国土木供图
维多利亚湖畔见证中非情谊
“真正的友谊是相互成就。”在中国土木的青年工程师张海博看来,中国工程师来到非洲,不仅要完成工程建设,更要帮助当地培养技术人才。
马古富力大桥建设期间,中国工程师们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一边锤炼自身能力,一边主动肩负起培育当地工程师的使命。他们为坦桑尼亚工程师团队授课解惑,为现阶段乃至未来的当地工程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2021年,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张海博,怀着投身共建“一带一路”事业的热忱来到坦桑尼亚。到达项目现场后,他意识到语言、中非技术标准差异和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等难题,亟待他逐一攻克。早起赴工地考察、深夜挑灯研读技术资料,成为他最日常的奋斗注脚。“日子辛苦,但很充实。”张海博笑着说。
张海博认为,参与海外工程建设不仅要履行好项目建设的职责,更要传递中国标准,搭建起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因此,除提升个人能力外,他还主动教授当地工程师各项关键技艺,从剖析理论到焊接工艺的实操演示,他无不倾囊相授。
“张海博总是亲身示范,带领我们钻研探讨。”坦桑尼亚工程师泰特斯感慨。在张海博等人的指导下,泰特斯的团队已能独立编制施工方案、精准并高效地解决现场问题。
泰特斯直言,“这座大桥不仅改善了姆万扎的交通,更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希望未来将所学技术用到更多建设中,为非洲大陆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的中国兄弟”,在大桥施工现场,许多当地工人都会这样称呼中方建设者。
侯思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大家都掌握了这些技术,才能真正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建设队伍。”每次现场培训,他都会把复杂的施工工艺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示讲解清晰,给当地工程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坦桑尼亚女工程师姆瓦朱马·拉马丹说:“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专业知识过硬,而且他们从不吝啬分享经验,是我们值得信赖的伙伴。”
面对技术分歧,中国土木的青年工程师们用扎实的技术和严谨的数据赢得对方认可;在大桥建设过程中,这些年轻人将每一次现场施工都当成授课现场,培养起一批优秀的坦桑尼亚工程师;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中方员工都会邀请当地员工一起品尝中国美食,体验中国传统习俗。
郝杰表示,在坦桑尼亚,他们不仅是在建造物理意义上的桥梁,更是在用匠心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看着桥梁从蓝图变为现实,维多利亚湖两岸民众因我们的努力而受益,我理解了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
夜幕降临,马古富力大桥上的路灯亮起。那温馨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往来的车流,也映照着中非伙伴并肩前行、合作共赢的坚实足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8日 04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