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婷
5月19日,中美日内瓦经贸协议生效一周后,中山沃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亮接到了美国客户的通知,让他立即将一批价值200多万元人民币的家用投影仪发往美国。
这批货原本打算在4月初发走,但不幸遇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计划出台,被耽搁了下来。不过,熊亮一直笃定美方的高关税不可持续。“一定会降下来的,短则两个月、长则半年,但是没想到一个月美国就撑不住了。”他对界面新闻说。
支撑熊亮的这种信心来自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作为一个有17年外贸经验、跑了几十个国家的资深外贸人,熊亮深知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美国没办法离开中国供应链的,短时间内他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中国供应商的完美替代。”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商人ken chester。他是纽约一家专注于社区团购的企业的ceo,其业务模式是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供应商处采购商品——从服装鞋帽、健康与美容用品到电子产品、食品和杂货等不一而足,然后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的消费者。
在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chester就开始研究其他国家产品替代中国商品的可能性,但迄今为止收获不大。他指出,在纺织品方面,或许还能找到来自印度、孟加拉国的供应商,但在消费电子领域,根本找不到和中国产品一样价廉物美的替代。
特朗普再度上台以来,不断挥舞关税大棒。他先是借所谓的芬太尼问题两次对华加征关税,累计幅度达20%;然后,他在4月初发布了针对所有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计划,基准关税10%,在此基础上,对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多个重点市场实施更高的税率。经过中美之间的多次交手,美国对华平均关税税率一度飙升到165%。
“对等关税”消息出来后,美国客户告诉熊亮,鉴于最新情况,之前谈好的订单要搁置下来,已经生产好的暂不发货,还没生产的先行取消,已经备料的停止生产。这对于熊亮来说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很快镇定了下来,因为在中国以外几乎不可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一台投影仪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核心部件包括镜头、激光器、 系统芯片等,此外还有电路板、散热器等电子元器件以及外壳材料,除中国外,没有一个地区能同时大量供应这些零件和原材料。
特朗普发起贸易战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经济学家多次指出,一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是由行业经济属性与该国发展阶段等方面因素客观决定的,关税政策很难让制造业大规模回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邓子梁从2021年起着手开展“美国制造业回流”相关的专题研究,他对界面新闻表示,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四任总统都在强力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但迄今为止效果一般。一方面,制造业所需的高投入、长周期以及对政策不稳定的预期抑制了企业回迁建厂的动力;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以及相应配套的供应链,企业即使回流也对就业拉动效果很小。
“任何一个龙头企业,都需要配套几十家、上百家上游供应商。这些公司更多是做原材料的,比如螺丝、钢丝等,美国做这些没有竞争力,只能从墨西哥、越南等地进口。没有这些,回流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拉动很有限。”邓子梁说。
熊亮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就算是在越南、印度、墨西哥,也没有可以和中国竞争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供应链。“比如,现在美国海关要求提供原产地证明,进口自越南的货物要提供证明说你的模具以及原材料都是在越南生产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产品的供应链都在中国。”熊亮说。

5月12日,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达成经贸协议后,美方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平均关税税率暂时降至50%左右,这包括了今年以前美国对华商品征收的20%的平均关税、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华加征的累计20%的惩罚性关税、以及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的10%的基础对等关税。
对于今年多出来的30%的关税,熊亮的美国客户表示愿意全部承担,毕竟美方可获取的利润远超这些商品的生产成本。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chester第一时间就在中美电商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显然他对此结果表示满意。chester说,即便现在仍有不低的关税,但总体上“可以忍受”。他已经联系了早前的中国团队成员,让他们重新采购中国产品。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chester也在试图多元化采购来源。三个月前,他就开始研究其他国家产品替代中国商品的可能,但收获不大。chester还说,他不是没有想过采购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但是在其主营的消费品领域,与中国制造相比,美国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力。
“因为这里的劳动力成本非常昂贵,而且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技能也比美国高得多。”chester说,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可能会让美国产品变得具有性价比,正是看中这一潜力,他最近成立了一家机器人公司。
没有人知道三个月后会发生什么,熊亮表示,未来美国市场会越来越难做,但他并不认为中美会完全“脱钩断链”,同时他也不想放弃美国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市场。
“就消费能力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比。在有些小国家,我们出个三五百台的投影仪可能都是不错的订单,但是美国那边一次就是上万台,现在有个美国客户正在跟我们谈一个6万台的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熊亮的策略是“兵分两路”,一是开发其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目前美国客户在其公司的占比约在20%-30%。“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东的客户特别多,其中很多是新客户,有些人连英语都不会说,但也要来中国采购产品。”二是,在极端情况下,通过转口贸易等形式,继续和美国人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