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3日,清晨时分,本是乌克兰人庆祝“棕枝主日”的宗教节日。按照东正教传统,这一天纪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象征和平、希望与救赎。在很多乌克兰城市,这是一年中较为安宁、庄重的日子。
但在苏梅市,一切被突如其来的两枚俄制弹道导弹打破。导弹在城市核心区爆炸,造成32人死亡,超过80人受伤。公交车烧毁,私家车被掀翻,街头建筑遭严重破坏。这一袭击也成为2025年以来,乌克兰遭遇的最严重城市空袭之一。
攻击时间与目标引发强烈反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发声,对袭击表达愤怒,称其为“对普通民众的蓄意杀害”。他特别指出,袭击发生在乌克兰东正教的重要节日当天,是对平民生活与精神信仰的直接冲击。
乌克兰内政部长克利缅科表示,遇难者中包括街头行人、公共交通乘客以及建筑物内的平民。他称这起事件是“对民众生活的精确打击”,并强调当前的战争状态对普通人的威胁仍在持续。
据总统办公室幕僚长叶尔马克表示,此次袭击使用了集束弹药,这种弹头在爆炸后会释放出多个小型炸弹,杀伤范围广,尤其容易造成平民伤亡。乌方认为,此类武器的使用本身即具有高度争议性,已多次被国际组织呼吁禁止。
外交背景引发质疑:“和平特使”后的空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空袭发生于美国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仅48小时之后。威特科夫此次访问圣彼得堡,被广泛解读为特朗普政府推动俄乌和平谈判的尝试之一。
乌克兰国家反信息中心负责人安德烈·科瓦连科指出,在“外交会晤”之后立刻发生平民伤亡事件,不免引发外界对莫斯科外交策略的质疑。他评论道:“当前的对话机制,似乎并未带来实际的安全缓解,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与军事行动并行。”
国际呼吁与俄乌能源协议问题
袭击发生后,泽连斯基再次呼吁美欧加强对俄制裁。他强调:“如果缺乏对侵略行为的实际制约,和平无法实现。谈判无法代替对导弹与炸弹的约束。”
与此同时,俄罗斯国防部也在周六发布声明,指责乌克兰违反了双方达成的一项由美国斡旋的非正式协议——即暂停对能源设施的相互攻击。俄方称乌克兰过去24小时对俄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五次袭击。
这一“能源停火协议”最早于上月提出,尽管并未正式签署,但被视作稳定战事的临时缓冲。但近期几轮交火显示,这一默契正遭遇现实挑战。双方均指责对方首先破坏了协定,反映出当前战场局势与外交框架之间的脱节。
战局现状:谈判窗口与军事压力并存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目前控制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东部与南部前线战事持续胶着。尽管地面推进节奏放缓,但导弹与无人机攻击仍频繁发生。俄方近期在东部地区有局部推进,乌方则不断强化空防部署。
美国与欧洲国家持续推动政治解决路径,但实际战场进展、军事行动节奏与外交议程间的错位,正在削弱国际协调的可信度。尤其在平民密集区域发生伤亡时,任何一方的外交动向都将受到更高程度的放大审视。
苏梅袭击再次凸显,和平谈判在当前条件下难以立即缓解战场压力。尤其是当民众在宗教节日中遭遇袭击,所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对安全感的持续消耗。
和平窗口依旧脆弱
从表面看,俄乌之间似乎保持着对话的技术通道,但从苏梅到顿涅茨克,从导弹到集束弹,现实一次次证明:战场不会因外交姿态而自动降温。和平努力仍在继续,但现实已经在提醒各方,缓和局势的前提,是对当前军事行为的实质制约。
苏梅的废墟或许是一个警示:如果外交无法带来可信的战场降温机制,那么所谓“谈判”也将难逃成为时间延宕工具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