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国公布了2025年国防预算,总额为1784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
这一数据引发国际关注。
而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更是公开声称“将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重建军队为战争做好准备”,引发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再度就中美关系做出了14字回应,明确传递了中方的立场。
中美围绕军费与安全问题的博弈,牵动的不仅是两国的命运,更影响着全球的稳定与未来。中国军费增长的合理性、美方“战争警告”的动机,以及中美关系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军费增长的合理性与透明性
中国国防预算增长的背后,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在军费投入中的占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中国军费占gdp比例维持在1.5%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94%。
即使是总量,中国军费开支仅为美国的约五分之一,且增长幅度稳定在个位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4%。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费的用途高度透明,主要集中在改善官兵待遇、推进装备现代化和加强日常训练。
例如,在军事装备领域,中国近年来在导弹技术、航母研发与电子战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但总体仍以防御性为主。
此外,中国军队长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亚丁湾护航等国际任务,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军费投入更为激进。
美国2025年军费预算高达8950亿美元,占全球总军费约40%。即使是日本,也在不断突破“专守防卫”原则,人均军费支出已是中国的两倍。
然而,中国却因合理的军费增长而被外界指责,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
美国“战争警告”背后的战略焦虑
赫格塞斯的“战争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对中国军力提升的焦虑与不安的体现。
近年来,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反舰导弹技术和航母战斗群的发展,令美军在亚太的传统优势遭遇挑战。
这让美国担心其长期主导的地区优势可能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美国自身也面临诸多军事与经济困境。
近年来,美军装备老化、军工产能下滑的问题持续发酵,尽管“重建军队”成为特朗普时期的主旋律,但高昂的成本和预算分配矛盾让这一计划执行困难重重。
此外,美国还需要在多个地区维持军事存在,其“全球布武”模式无疑加剧了内部的军费负担。
更深层次看,美国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面对通胀高企、社会分裂等问题,美国政客试图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凝聚共识。
然而,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再到如今的军事威胁,美国的施压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使其国际形象受损。
王毅的12字警告:中美和平共处的必要性
面对美国的强硬表态,我国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就中美关系作出过最新回应,也就是:“中美必须在这个星球上和平共处”
其实早在2月,王毅就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给出过12字警示“中美不能冲突,否则世界遭殃”,精准点明了中美关系的全球影响力。
这既是对美方挑衅的冷静回应,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郑重承诺。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关系牵一发动全身。
任何冲突都将对地区和全球秩序带来毁灭性冲击。
例如,中美经济深度交融,供应链和市场的相互依赖决定了大规模对抗将导致全球贸易体系崩溃;
在亚太地区,中美博弈更可能引发地缘政治紧张,殃及周边国家。
王毅在讲话中援引古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中国不惧外部压力,但始终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这种以合作为核心的态度,与美国的零和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展现了与“美国优先”孤立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信念是:太平洋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中美两国。
中美关系对全球的影响
中美关系不仅是两国间的问题,更决定着全球的稳定与发展走向。
从历史上看,大国之间的冲突往往没有赢家。
冷战期间,美苏博弈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成本,而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冲突的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中美通过对话与合作管控分歧。
美国的“战争警告”虽然表现出强硬姿态,但从实际效果看,只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和全球的不安定性。
而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则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选择。
中国军费增长的合理性与透明性,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和平的贡献。
而美国发出“战争警告”,更多暴露了其战略焦虑与困境。
王毅的12字警告,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也重申了维护中美和平共处的必要性。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国防预算公布!2025-03-05
澎湃新闻:王毅:中美不能冲突 否则世界遭殃 2025-02-15
中国青年报:美国2025财年国防预算重点投向哪里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