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人物名片
彭小芩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市双流区社区发展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民盟双流区总支副主委
林琳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医学院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卢勤成都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心理学教授
王振芳成都市人大代表、民盟金堂县总支副主委,金堂县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
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2024年成都市两会上,民生领域是成都市人大代表最关心的话题。
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建设镇(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30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30个,新建老年人自助餐服务设施460个,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6000户以上,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融合,支持优质老年教育向街道、社区延伸,持续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推进“养老服务”持续向“为老服务”转变。
以实现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市人大代表们对“打造全龄友好社会”中的养老话题,各抒己见。
关键词:社区养老
建议精准主动服务
规范社区养老服务运营
2024年成都市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的暖心目标,指明“完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实践路径。

彭小芩
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市双流区社区发展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民盟双流区总支副主委彭小芩以双流区为例,分享起目前的情况。彭小芩指出,目前双流区95%以上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仅分别占比3.96%、0.84%,居家养老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存在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不精准、部门协同不够、服务质量不高等供需不匹配问题。此外,她还提到,由于建设初期对群众需求、人口密度等因素调研论证不够,选址布局不合理,多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由于场地、人员限制,在营服务项目半数以茶铺麻将等娱乐休闲为主,服务功能单一,养老服务设施可持续运营能力不足。“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质量、作用发挥有待提升。”
如何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彭小芩建议要精准主动服务,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建立老年服务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打通民政、镇街与公安老年人口数据共享通道,实时更新民政老年人口基础数据库,充分调研分析并准确掌握区域特点、人群特征、需求期盼等确切数据信息,动态调整特殊困难老年服务对象台账,在精准化中让每一项政策、每一处设施、每一项服务都能转换成老年群体实实在在的服务体验。整合民政、卫健、教育、文体、住建等部门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医疗+养老、教育+养老、体育+养老、文化+养老、物业+养老延伸到最小单元,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逐步将养老助餐补贴、居家上门照料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主体运营补贴纳入省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此外,她还建议,强化政策支撑,规范社区养老服务运营。对运营困难的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继续实施有序退出,鼓励专业化、连锁化主体运营社区养老机构,因地制宜开展专业照护、助餐服务、健康促进、精神文化、社区助老服务,支持生活化装修改造推出社区居民消费场景,扩展服务功能,寻求公益性和盈利性最大平衡点,完成社区养老机构自我造血。
关键词:医养康养
促进成雅深化医养康养合作
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医学院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琳在今年成都两会期间,也格外关注和期待与养老和老年健康相关的内容。

林琳
林琳谈到,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林琳认为,成都市已经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下一步将着力拓展养老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满足老百姓养老的多元化需求。
此次参会,林琳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成雅两地合作,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她表示,成雅两地同属成都平原经济区,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一体化发展,既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健康养老产业协作共兴格局,又有利于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
据了解,成都医学院2021年成立老年健康学院,瞄准中国老龄社会形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组织地进行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学校逐渐形成了养老和老年健康领域的办学特色。林琳介绍,由师生组成的成都医学院健康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持续走进街道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林琳表示,成都医学院将致力于校地合作,开展老年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培养老年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研究人才,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供服务解决方案,为万千气象烟火气的成都提供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支持。
关键词:鼓励老有所为
促进老年心理健康
“老年心理健康不仅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家庭和谐安宁,更影响城市治安稳定和居民幸福感。”对于成都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心理学教授卢勤而言,她更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

卢勤
成都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建成嵌入式社区养老院200余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00余个,养老服务床位12.8万张等,着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但在卢勤看来,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服务主体以社区他助为主、自助资源激活不够,服务内容以身体照料为主、心理健康关注不足,服务手段以病理筛查为主、专业心理关爱缺乏。
为此,卢勤建议,激活老年自身资源,促进“老有所为”。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夕阳红志愿队”,发动有服务能力的健康低龄老人、刚退休人员参与助老志愿活动,通过初老群体对受助老年群体的共情理解,提升助人实效,同时激发助人者自我价值感,形成正向循环。
“还建议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推行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并配备至少一名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鼓励社区建立多层级老年心理关爱模式。”具体而言,以社区、村集体为单位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测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态等进行定期评估,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现一人一档。根据测评结果,确定不同老年人的关怀要点,对老年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定期开展心理义诊、心理疏导和辅导活动,使老年心理关爱工作常态化、有序化、全面化。同时,她提到,建议将社区心理资源优先向存在重度及高危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倾斜,链接辖区内公安、医院和社区网格员资源,提供紧急危机干预或医疗转介,遏制极端事件或悲剧发生。
关键词:公建民营养老院
具有示范性的地区和养老院进行试点改革
中国内地的养老院有四种运营模式,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在成都市人大代表、民盟金堂县总支副主委,金堂县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王振芳看来,不同模式各有优劣。但她认为,公建民营模式其实是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模式的迭代,更符合现有中国养老服务及发展的需要。

王振芳
具体来看,目前,养老服务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养老院模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养老服务领域,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王振芳指出,首先目前有经验的养老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较少,其次无论是企业和社会福利机构都面临有效运营管理的问题,如何在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的基础上,控制好成本,实现机构持续运营非常考验承接方的能力。
对此,对于公建民营型养老院未来的发展,王振芳认为,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现行养老模式进行探索,例如,政府选择具有示范性的地区和养老院进行试点改革,增加养老院修建和养老院运营的政策补贴的力度;对承接业务的机构进行服务理念、模式,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评估。同时,还建议政府监督职能与社会服务机构管理、服务之间的分工要更加清楚,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标准和退出机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